孙权称帝后,为何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呢?
称帝后,追封为,却无视,有人说他忘恩负义,真的如此吗?公元229年,孙权称帝。
孙权称帝的时间点选择的挺好,因为在那一年,昔日的劲敌包括、、都已死了,蜀国与东吴重归于好,双方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致抗曹。
在外部环境十分有利的条件之下,孙权称帝了。称帝当日,孙权立孙登为太子,追封孙坚为太上皇,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
不少人看了孙策的封号之后,纷纷替孙策鸣不平,替孙策抱屈,因为是江东是孙策打下来的。他临死之前把江东交给了孙权,假如没有孙策,就没有孙权的未来,按照常情来说,孙权至少应该追封孙策为太上皇。
不管在当时,还是后世,人们都认为孙权都有些忘恩负义。就连《志》的作者陈寿都替孙策感到不值,陈寿写道: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
翻译过来就是,老孙家能割据江东,拥有三分之一天下,是人家孙策打下来的,孙权太不地道、太不讲究了,仅仅把孙策的儿子封为侯爵,还不及一个大将军。
陈寿的观点基本上代表着主流观点,加之,孙权在晚年之时,老眼昏花,又干了不少薄情寡义,甚至忘恩负义的事,从而使忘恩负义这个标签牢牢粘在孙权身上,怎么也摘不到了。
孙权,其实就是个忘恩负义、刻薄寡恩之人,不仅对朋友如此,对恩人同样如此。比如对恩人。
孙策临死之前,把孙权交给了张昭,地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当时,孙权根基很浅,年龄尚幼,许多人根本不服他。当时,张昭果断站了出来,亲自扶孙权上马,视察三军,人心才逐步稳定起来。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翅膀硬了的孙权,对年事已高的张昭越来越不耐烦,甚至在一次酒后,居然拔出剑来,要杀了张昭,众人一齐劝阻才罢。
再比如功臣。,陆逊帮助孙权击败了的刘备,立了盖世之功,可陆逊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被孙权活活逼死。
最后,再来回答开头的问题。孙权为何不尊封孙策为皇帝呢?
因为孙策有个儿子叫,当年孙策英年早逝,儿子孙绍只有两岁,不得已之下,孙策把继承人之位交给了孙权。对于下一任继承人是谁,是由孙策的儿子孙绍接任,还是由孙权的儿子接任呢?孙策并没有交代,其实就算当时交代了,也根本没有用,因为未来会发生什么,是不可预测的。
要是孙策交代了以后让他的儿子孙绍继续接任,一定会给儿子带来无妄之灾,因为没人经得起权力的诱惑。人都是权力的奴隶,孙权也是如此,孙权一定会想方设法杀死孙绍的。
退一步讲,假如孙权尊封孙策为皇帝,那么局面变得十分被动,因为孙策的儿子孙绍也有继承权,从法理上来说,可以成为下一任继承人,这样的局面想必不是孙权想看到的。
孙权不是傻子,他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