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有没有延用北宋的“守内虚外”策略?

世界历史 2022-07-26 17:15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有没有延用北宋的“守内虚外”策略?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守内虚外是北宋立国到灭亡以来一直执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守内虚外简单来说,就是将关注重点更多地放在内部,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同时放松对外的防备力度。

  宋经过唐破灭后的,即“梁唐晋汉周”五个中央朝代和等十多个小国家。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有兵权的人就可以自立为帝。

  、后汉、的建立者,无一不是前代的统兵大将。甚至宋的建立者也是拥有了的兵权,才建立了。

  为了防止宋朝重蹈后辙,赵匡胤采用“杯酒解兵权”的方式解除将领兵权,又采用“守内虚外”的国策防止他们重新拿回兵权。

  那么北宋灭亡后,南宋是否也执行了这个国策呢?按现在史学界的普遍看法,南宋继承并实行“守内虚外”政策直到南宋灭亡,但实际上,南宋并没有完全按照北宋那样来执行。

  这一点从南宋扛住金、蒙古的压力并坚持了一百五十余年就可以知道。南宋的实力不如北宋强大,面对的敌人却远比北宋凶恶。

  如果真的照搬北宋的“守内虚外”政策,放松对外防御,怎么能保持与北宋几乎相等的国祚呢?

  一、守内虚外的内容

  既然要探讨南宋是否承袭了北宋的“守内虚外”国策,就必须要了解守内虚外的具体内容。

  如果不能知道“守内虚外”是什么,自然也就不能分析北宋南宋为什么要执行该政策,以及双方所面临的情况与执行程度上的不同。

  1、什么是守内虚外

  “守内虚外”是北宋王朝的基本国策,它对北宋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五代的建立者都是前代的统兵将领领兵起义,包括北宋建立者赵匡胤本人也是如此,北宋便认为外部敌人和内部叛乱相比危害性更小,因此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国内。

  北宋的冗官杂官极多,一个职务往往要拆分成许多的职位来负责。可以一个人做成的事情也往往要分给几个人去做。

  这样分权的目的就达到了,政治上分权的举措,好处很明显,就是防止某些人,产生异心。

  2.守内虚外带来的危害

  坏处同样明显,建立多套班子,所需的俸禄支出成倍增长不说,有利益时每个人都要争着分一杯羹,出现问题则互相推诿扯皮。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普通职位尚且如此,武官就更甚。前面的冗官分权尚不必说,北宋的将领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支部队统帅。

  力求做到“将不知兵,兵不拥将”,同时还要派出宦官作为监军,分走将领一部分的权力用以制衡。

  每当大军征伐,必有来自宫内的宦官前往作为监军。将领只有战时指挥权,且基本没有“临机设变”的权力,怎么打都是中央说了算。

  我们经常诟病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但在将领和兵士不一心,不相知,又有不懂兵法的宦官们对将领、旁牵掣肘的情况下,北宋军队的战斗力自然没法提高了。

  边境的守兵,为防叛乱往往布置的人数虽然不少,但分散了许多。例如时,河北的守军大概有四十万人,但分成了近三百支。

  经济上,北宋将经济权全部收回中央,断绝地方叛乱的经济基础,使封疆大吏听命于中央,听命于。

  政治军事经济三管齐下,“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

  二、南宋不彻底实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原因

  “守内虚外”作为北宋的基本国策,在南宋也当然实行。毕竟当时的人根本不会觉得有“北宋南宋”的区别。

  无非是皇帝被俘虏后新皇帝在江南继续统治而已。但我们之前已经下过结论,南宋并没有像北宋那样执行守内虚外政策。

  1、国家形势不同

  北宋承继五代,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因此不得不说,南宋建立,距离北宋开国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礼仪教化已经普及得差不多。

  人们也早已将大宋王朝认作正统,不会再有人会生出“皇帝者,者为之”的想法。

  再加上分权、监军等政策一直在施行,国家没有那种需要忌惮的将领,因此在内部形势上,南宋无须着急、严苛地推行守内虚外政策,再有就是外部形势。

  北宋时,宋朝占有中原大地,燕云虽然一直没有收复,在对辽、金中处于守势,但所能调动的资源非常庞大。

  而且北宋面对的主要敌人辽、金、,压力都不算很大。南宋就不一样了,徽钦二帝北狩后。

  南宋丢失了河北、关中等膏腴之地,税收减少,加上对付的是蒙古这样的敌手,南宋不得不将战略重心由内转移到外。

  无法再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对内监视。因此,守内虚外的政策也不能推行。可以说,是蒙古的强大逼迫南宋不能着力于守内虚外。

  2、军事力量的经营

  为了对抗金国和蒙古,守住自己的统治,南宋必须培养有强大战斗力的部队。所谓“”。

  将领正是一支军队的主心骨,历史上没有哪支骁勇彪悍百战百胜的军队,有一个草包一样的指挥官。

  而如果继续遵从之前的政策,将不知兵,兵不附将,是没有办法做出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高的部队的。

  因此,南宋放松了对军队的管控,以将领名字命名的军队越来越多,最著名的就是创建的“”。

  岳飞与岳家军的强悍笔者无须赘述,而这也是南宋在守内虚外方面妥协的结果。

  在与金的相持中,荆襄、川蜀和两淮战场最为重要。尤其是两淮之处,正对金国南下之地。

  故在这里南宋布置了大量精锐部队,史载“国之精锐,尽在两淮”乾道年间,南宋在此地的驻军超过十万人。

  荆襄、川蜀虽然稍次于两淮,驻守的兵力同样超过五万。“蜀——荆——淮”这一道防线之中,部署了大量兵力。第二道重要的防线就是长江天堑,宋朝训练了大量水军。

  《》上说“水军之制大加于前者(北宋),盖以南渡之后,江、湖、淮皆为边境故也。”

  与陆军相比,南宋的水军不仅数量多,战斗力也较高,在与金国乃至后来的蒙古作战之中,都成功地遏制、击退了对方。

  直到张弘范在长江上击败后,南宋已经基本宣布灭亡,因为国都建康已经摆在对方面前,而南宋是守不住的。南宋对军事力量的经营,是南宋部分放弃“守内虚外”政策的佐证。

  3、南宋对边防的重视程度

  南宋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大量军队驻守在北方边境,因此也要花费大量的经费。

  曾说“天下财赋,十分之八耗于养兵”。在给皇帝的上疏中也提到“国家财赋用于养兵者,十之有八也。”

  北宋由于“守内虚外”的国策,在国都汴京的不仅在质量上超过边防军,甚至在数量上超过全国各地边防军的总和。这也导致北宋明明国力不弱,却在对外战争中频频失利。

  到了南宋,朝廷不得不将精锐部队大量部署在北方边境。《宋史》载:“乾道三年。

  国中兵三十二三百一人,建康、禁中守备者五万一百七十四人。”南宋的主要军事压力来自外部,故将大量军队用来对付外敌。

  对于南宋来说,内部叛乱不过是“疥癣之疾耳”。北方少数民族才是“腹心大患”,在这样的局势下。

  兵力、钱粮都优先供给对外战争,北宋的“守内虚外”政策,又怎么能在南宋实行得好呢?

  这时的守内虚外,多半已经是一个空壳,实质上已经是可以抛弃的东西了。因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加上南宋皇帝在对统兵将领的控制所需之下才得以保留。

  事实上,也有派宦官监军的传统,对于南宋来说,“守内虚外”着实不是一件要紧事了。

  总结:

  自北宋开始实行的基本国策“守内虚外”,意图在于减小其他官员的权力,集中权力到皇帝手中。防止地方叛乱,从而降低地方将领对兵众的管控能力。

  到了南宋时,“守内虚外”政策只是部分施行,其执行程度不能与北宋相比。原因在于形势的不同。

  北宋刚刚经历五代乱世,人们道德观念浅薄,国家面临的内部威胁比外部威胁大,因此守内虚外政策得以不遗余力地推行。

  到了南宋,一方面人民已经教化,宋作为正统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匮乏和外部压力,使得抵御北方的入侵成为头等大事。

  因此南宋必须建立强大的军队,对将领的管控势必要放松。这也是南宋不能像北宋那样执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原因。

  在南宋时,守内虚外虽然存在,但也只剩下一个空壳罢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