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股文到底是什么样的 科举考试真的很难吗
还不了解:古代八股文的读者,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八股文到底有多难?会试第一名遗留下来的考卷,一看便知。
古代最令考生头疼的不是如今烧脑的高数,也不是复杂多变的英语,而是枯燥难懂的八股文。八股文最初的形成,受到北宋著名文学家的影响。
之前朝廷主要通过考核考生的诗词、歌赋和散文的作文能力,从北宋的“理学”开始,王安石倡议以“经学”考核,并将考核的内容限制在儒学范围内。
明初时,朝廷逐渐实行“经义取士”的考核方式,至中期,八股文开始盛行起来。到了清代,试题和考生水平各方面更为成熟了,难度也更大了。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莘莘学子,对于八股文谈之色变。那么,八股文真的有说的那么晦涩难懂吗? 今天,咱们就来看一看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份试卷。
三场考试八个部分
八股文是古代读书人的必备“技能”,对于他们来说,想要入朝为官光宗耀祖,就只能通过此法考取功名,当所有人都极力奔向同一件事物时,即使是一般难度的事情也变得格外地难。
八股文在历朝历代的改革下变得如蜀道一样难,首先八股文考试主要分为三场考试,分别在农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场,主要考核《四书》的义、经义。
第二场主要考核是论、章、表、论、判、诏、诰;第三场主要考核策论和试经史。其实后面两场实际上是走个过场。第一场相当于如今某些考试的笔试,二三场相当于复试,占比小。
其次,在形式上,八股文之所以取名“八”,就是因为它包括八个部分。并且文体也应该遵守相应的格式,文章题目必须参考中的经典片段,用词严肃、精准。
在内容上,行文书写均有严格要求,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脑洞大开;而是模仿孔孟的风格写的,从格式到字句长短,均需参考模范。
而且,对子要讲究平仄对仗,不可使用的污言秽语。这等于是戴着镣铐跳舞,还要比谁跳得优雅、灵动。
顾名思义,八股文有八个部分组成: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篇文章包括起股到束股四部分。
其中,每股包含两股对偶排比,共八股。我们平时写文章要求有独特的思想、有深度、有思考量,语言凝练精准,构思上力求创新和;而八股文则是要求循规蹈矩,用词讲究,想法中规中矩。
那么,这样的八股文试题难度如何,为什么说难倒了那么多有才华的才子,才华如和吴承恩,却也多次落榜?看了清代会试第一名的考卷就了解了。
八股文考题
清代康熙十二年,流传下来了这样一张会试考卷。考卷的试题是这样写的。对弟子颜渊说道,当你受朝廷重用的时候,就充分施展你的才华;
反之,就要学会韬光养晦提升自身实力,静静等待机会的到来,这只有你和我能做到啊!然后就是审题了,根据文中之意任选角度,但立意必须从《四书五经》之中选择。
这倒和中考高考作文类似了,立意没有绝对的正误,只要且能自圆其说,内容上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又不偏离考试大纲的文章就是一篇好文章。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答,既要对仗工整,又要讲究平仄押韵,声调适合规矩,字词用法均有要求,字句繁简得当。而且考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篇方方面面都有“压制”的文言文。
和同场数以万计的学霸竞争寥寥无几的名额,想必真正能成功的人,必然是付出了超乎常人的专注和努力。这样的人里就有一个极其出色的人,他并非是天资聪颖之人,科考屡次不中,但是他并不气馁。
终于,在他不惑之年时中了举人,而后依次顺利通过会试和殿试,夺得状元之位。这个人就是清末状元韩菼,就是他的试卷遗留了下来,让我们看看韩菼的考卷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名考生试卷
题目: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这句话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
破题等于是提炼出问题的精髓和论点,一般分为两句,前后两句分别各破一点。此句前句重点破“藏”,后半句的“示”对应“行”。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题)。
这相当于如今作文的副标题,对主标题作进一步补充。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论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起讲)。
这一段则是对此问题的中心和目的进行概括,相对于论文的摘要部分。此外,还包括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几个部分,其中后四股才是全篇重点论述,而中股则是重中之重,相对于全篇灵魂之最。
当然,难度最高的也是后四部分,每两股之间必须严格遵守上文所讲的对偶平仄词性等,并且讲究精美意蕴,每一句都是如此,可见八股文之难。
想想我们平时偶尔“诗兴大发”时,推敲半天才堆砌出几句辞藻诗句,再对比科考学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句句讲求“之乎者也”,不可谓不令人赞叹。
从这份八股文考卷中可以看出,八股文虽然难度很高,但只是在淬炼词句,实用性很低,文学创造性基本为零。即使八股文难度高,中榜者也不代表有出色的才学和智力,同样落榜的人也不尽是些能力平庸的人。
只是,应试考试限定了一些人的发挥,恰好又中了一些人的下怀。就比如才艺,有的人擅长音律,有的人擅长跳舞;有的人是理论型人才,有的人是技术型人才。
现在社会鼓舞人们多方位发展,社会才能全方位进步,如果人们囿于囚笼而不自觉,盲目专注而不能灵活变通,那么注定会走进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