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战略为何没有成功呢?
提起《》了解的朋友一定不陌生,正因为有了这部作品,让成为三国时期人们心中的战略家。其实这部作品并非是《》文学作品杜撰的,在正史陈寿《·蜀志·诸葛亮传》中有对其的相关记载。
通过《隆中对》这部作品,我们完整地看到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目标以及走向,在作品中诸葛亮一开始就分析了无力和北方强大的,以及东吴的夺地盘,精确地分析天下大势以后诸葛亮给刘备军提出了战略方针。这些战略方针直接影响了末年的势力局势,促使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形成。
拥有清晰的战略目标,为何最终没有实现,是因为人的问题吗?
战略与战术相结合,《隆中对》的高明之处
在《隆中对》这部作品中,诸葛亮主要期望刘备能够占领两座城市,而这两座城市为后期发展的战略军事要地,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益州和荆州这两块领地,荆州是整个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带,这里不仅仅交通很便捷,同时也是一块进攻型的战略要地,拥有这块战略要地,拥有者既可以南下也可以北进。
当刘备得到荆州后,才有了一争天下的可能和能力,由于荆州刘表的原因,对于刘备而言这是一个最大的有利条件,刘备可以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为跳板,迅速夺取占领荆州。益州则是一块很适合防御的战略要地,这块领地四面都是天险,是很容易防守的要地。同时益州有着丰富的粮草和资源,粮草至少在这里无忧,而益州的这个人还不及荆州的刘表,在当地更是不得民心。
《隆中对》不仅谈到了战略,还涉及到了具体战术。例如在该篇名著中不仅仅给刘备指出该打哪些地方,同时也给刘备指出应该怎么打。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分多步进行的战略。诸葛亮认为刘备军先占领荆州和益州,并且利用这块根据地迅速发展,并处理好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同时修书给孙权表达两国的友好,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荆州和益州这两块领土都可以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荆州可以北上进攻中原一带,而益州则可以北伐关中一带的魏军,这两块领地进兵,无论哪一路军队成功,刘备军都可以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隆中对》战略为何没有成功?
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能发现很多《隆中对》的高明之处。整个战术都是诸葛亮认真分析,并且深思熟虑的。《隆中对》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章,更是刘备执政时期,蜀汉的一份重要纲领文件,整个蜀汉都把这篇文章当成了一种信仰去执行。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份《隆中对》的计划最终是失败了的,作品分析的天下大势是很正确的,而占领荆州和益州也没有什么战略问题,那么为什么《隆中对》最后失败了呢?
战略目标缺失成根本原因。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三国这段历史的话,应该记得对刘备一番谏言,庞统告诉刘备:“荆州这片地我觉得不值占领,北方有曹魏,而南方有东吴,正好夹在两股势力中间。但是益州就不同了,这里,因此我建议主公您到益州去发展。”庞统的看法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觉得荆州和益州都非常重要,但是庞统则觉得后者比前者重要的多。
刘备觉得刘表和刘璋都是自己的宗亲,因此一直以来犹豫不决,没有当机立断。最后曹操大军南下,刘表势力最后投降,让刘备彻底失去了占领荆州全境的一个机会,最后刘备没有得到荆州,只得到了益州,因此《隆中对》中的战略根本就没有完成。从某种角度来说,《隆中对》里的战略目前是缺失的。
拥有益州难敌天下。
益州虽然被庞统描写成物资“丰富”的地区,占领益州确实可以称霸一方,但是并不能统一天下。益州地域非常封闭,确实很难被攻克,物产也相对丰富,但是人口相比中原地区差距很大,如果占据这里图天下无非是用益州一地与天下为敌,想以益州为本钱讨伐中原,本来就是在以卵击石,想要兴复汉室的困难实在是太多了。
因此《隆中对》重要战略主张刘备只是完成了一半,而诸葛亮面对这样的局势悍然决定了北伐。
在诸多史书中都记载了诸葛亮对北伐的看法,诸葛亮一直认为北伐成功率很大,因此曹魏北方和西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势力,很容易造成大乱。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曹魏的统治根基相当的牢固,根本就没有出现诸葛亮原先设想的大规模战乱。最后诸葛亮无奈,带着执着和勇气走上了北伐之路。
《隆中对》构想的战略最终没有实现,除了战略目标没有全部完成之外,还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例如战败丢失荆州,以及蜀汉悍然发动对东吴的战争,最终在中大败等等。除此之外,蜀汉后期朝政腐败,后主亲近宦官奸臣也导致了蜀汉的衰败。
战略计划永远赶不上时局的变化,因此《隆中对》这份计划最终失败了。但是我们从这份计划里看到了诸葛亮清晰的思想和伟大的战略。毫无疑问这份材料是一部杰出的战略言论,影响着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