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执意迁都北京有哪些原因?
执意迁都北京有哪些原因?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提到,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一句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这个说法是因为朱棣将明朝国度从南京迁到了当时条件更恶劣、更危险的北京。这是因为当时明朝所面临的外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以及残余势力,朱棣完全可以效仿前朝,派守关大将镇守边疆,但考虑再三后他还是决定将首都迁移到北京,这在当时基本上相当于前线了。
朱棣为什么执意要迁都呢? 首先,当时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因此明朝精锐部队大多聚集在北方,所谓山高远,很容易发生兵变;其次,古代守关将领的权力其实并不是很大,遇到突然情况还要等朝廷旨意,古代交通又不发达,一来一回早就贻误战机了。
因此通过种种考虑,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亲自指挥作战,他本人更是五次率军北伐。1410年朱棣首次北伐就在飞云山击溃5万蒙古,并一路向北追杀蒙古残余势力,一直追到擒狐山(大概在现在的西伯利亚北部的阿尔泰山),并在巨石上刻下“翰海为镡,天山为锷“八个大字,此功绩堪比,是古代武将最高荣誉之一。
在第五次北伐中,朱棣在途中病逝,致死都在战斗。此后明朝历代皇帝虽然不乏昏聩无能之辈,但在国家底线面前从不妥协,对外一直相当强硬,明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王朝,即使在公元1449年中和许多文武大臣被俘,明朝也没有丝毫妥协,而是选出新皇帝继续战斗。
可能不缺贪玩、无能之辈,但全部都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皇帝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不愿意离开,在煤山自缢,死前还在担心城中百姓被贼军伤害,写下了绝命诗“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皇帝亲自守国门了,文物百官自然不能临阵脱逃,史料记载,明末抗清中战死、自缢的官员无数,有明确资料记载的就有8600多位,这在其他朝代是难以想象的。皇帝、朝中官员都不怕死,百姓中自然也不缺愿意为国死战的。
1645年江阴血战中,江阴城17万百姓抵抗清军长达81天,最后仅53人幸存,没有一人投降。自崇祯皇帝自缢后,明末残余军队一直抵抗39年,民间反清力量更是存在长达百年之久,这个其他王朝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总体来说,明朝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朝代,但可能是最有血性、最有骨气的时代,上至皇帝,下到百愿意为国死战,而这正是天子守国门起到的带头作用。如果一个朝代,连皇帝对外都唯唯诺诺,百姓即使有满腔热血也无处抛洒,就像是后期,只知道割地、赔款、议和,这样的朝代就是能延续千年,也只能成为历史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