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唐朝朝廷怎么应对自然灾害?
古代朝廷怎么应对自然灾害?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四时的运作,是农村生活的基本步调。相对之下,朝廷表面上是该节奏的推动者,实际上却也是干扰者。然而,朝廷只是农民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他们还有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
无法预知的大自然
农民顺从着大自然的意志规律的运作生活,大自然却未必给予善意的回应。最终,他们仍旧要向剥削他们的外在世界求援。
日食
从先秦时代开始,天人感应渐渐成为知识分子用以制衡王权的理论工具。经过历代的发展后,更是深入人心。由此,时令的灾祸最终还是导向执政者本身。如同所说:
最终执政者还是要承担起相当程度的责任。
月食
无论如何,经营农业的过程中,必然有各种自然灾害的干扰。
面对着这些自然灾害,唐朝廷是抱持着什么态度,又是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部分会在下个章节有所讨论,在此先看看主要的自然灾害与时人的看法。
一、天地的预警
依现代自然科学的眼光来看,日食、月食、流星等,只是单纯的天文现象,大多可以预测。地震虽是地层运动造成地层断裂后,释放能量的结果,今日科学仍无法预测。
日月食,流星等天象虽属灾异,却只有在很极端的情况之下,才会真正造成人员与财产的伤亡,大多时候只是造成民众的恐慌而已。相对之下,地震却是往往造成大量的伤亡,其他的地质灾害亦如此。以下一一列举讨论之。按《唐会要》之记载,唐代可考的日月食等天象灾害发生时间及次数如下:
地震
表:唐代历朝日食月食次数
日食大多集中在玄宗朝以前,短短的138年高达64次,余下的151年却只有27次,很明显的不合理;月食的记载,玄宗朝以前尚称完整,到德宗朝以后甚至无记载,可见这与当时政治上轨道与否有很大的关系。故玄宗朝以前的日月食记载较可信,之后则需详加考证方可。
唐人对于日食的看法,可见于宪宗朝的一场讨论。元和三年(808)七月辛巳发生了一场日食,宪宗便趁此机会询问朝臣:“昨太史奏,太阳亏及朔月,上瞻如言皆验,其故何也?”李吉甫是这么回答的:
唐代的天文学的发展,已足以理解日食发生的原因,并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经由精密的计算推估的自然现象。李吉甫对这个现象可能也只是略懂而已,当然无法详细交代,只是稍微解释一番,重点还是在之后的进谏:
当时宪宗当下“深然其言”,回答道:
这或许也算是另一种程度的罪己,只是因为没有造成实际的伤亡,不用诏告天下,仅限于朝廷上的议论而已。若是造成实际伤亡的灾害,则常常会下罪己诏自谴,其内容不外乎以下四项:
一、强调自己奉天承运的身份,表达自己因失职导致灾害时心中的内疚;
二、反省自己的德行;
三、对自己为政不力自我批判;
四、提出弭灾或减灾的具体方略。
二、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
地震的原因,出自于地层断裂后,释放之能量造成的地表灾害。在唐人的眼中,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历代正史的《五行志》,皆这么引用的说法,“金木水沴土,地所以震。”因此地震在五行灾异当中,也有着相当的地位。唐代朝廷知其然,却也往往为其所苦。
地震的到来,首先便是无预警的,有时未必造成伤亡,如元和七年(812)“京师地震,草树皆摇。”其下无记载,可能只是一般五级以下的有感地震,并未造成严重的伤亡。严重者则撕裂地表,有时连地下水源都涌出地表,如干符三年与四年的地震,皆有“地陷水涌”、“山裂水涌”之记载,可见其释放能量之巨大。
在这过程里,隐藏于地壳中之气体、液体爆发性的冲出地表,或因地壳之间的摩擦等因素,故往往伴随着如雷的巨响,如贞观二十年(646),“灵州地震,有声如雷。”强度大的地震便会直接造成屋舍倒塌与人员伤亡。可考之唐代地震,以开元二十二年(734)者为最剧,史载“秦州地震,西北隐隐有声,坼而复合,经时不止,坏卢舍殆尽,压死四千余人。”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害。
同样的,地震的造访,出自于君王的不德。故有地震时,大臣也往往藉机进谏。高宗朝连续发生地震,张行成便藉着皇帝忧虑自省的机会,趁机进奏:
张行成之谏议,实为针对高宗朝之情势所发,皇帝表面是深以为然,实际上只是当成耳边风,其后之作为却无太多差异,最后仍不免女主临朝的结果。
山崩等其他地质灾害成因较为复杂,难以单一因素归结。然新五行志,皆江山崩裂于地震之后,可见这也是唐人理解中,类型较为接近的灾害。唯一的差别,在于许多山崩的记载往往伴随异象。故在其复杂的成因背后,又参杂了些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