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允炆失败与换主帅有关?真相是什么
是1399年-1402年由发动的与建文帝夺取政权的战争,今天双元制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削藩”,引起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建文帝随即任命为大将军,带着副将军李坚和宁忠北伐,迎战朱棣的燕军,大军号称三十万,但实际并没有那么多,只有十三万。
当时,已经六十五岁的耿炳文,到达真定后,分营驻扎在滹沱河南北,没想到,打了一辈子仗的他,这次栽了大跟头,在战场上频频失利,先是部队被朱棣袭击,九千先锋全部被杀,部将潘忠和杨松被俘,也被朱棣所杀,莫州失守。
紧接着,屋漏偏逢连夜雨,耿炳文的部将张保投降了朱棣,将详细军情都报告了朱棣,耿炳文又中了朱棣的之计,将部队转移,全部渡河,结果部队渡河时,被朱棣再次袭击,耿炳文惨败,士兵死伤无数,随即退进城中,坚守不出。
军情传到京师,建文帝万分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太常卿黄子澄遂推荐为大将军,替代耿炳文。
临阵换将,此兵法大忌,昔日赵王用取代,导致惨败,赵军四十万降卒被坑杀,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对抗秦国。
,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之后,接连惨败,输光了建文帝的家底,最终,燕军直逼南京,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建文帝败亡。
值得注意的是,李景隆和耿炳文这两个人,究竟会不会打仗呢?谁强谁差?
先说李景隆,李景隆是开国功臣的儿子,李景隆年轻的时候喜欢读兵书,举止雍容,,小伙子,很不错,因此,很喜欢他,也很看重他。
洪武十九年(1386年),李景隆袭其父的爵位公。此后,他多次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还曾负责与西番的茶马互市贸易,后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
要说练兵,李景隆还行,但是,打仗不是他的强项,说他是草包,一点也不为过。后来,李景隆统帅五十万大军,连吃败仗,就是例子。
当时,朱棣听到李景隆替代耿炳文之后,高兴地说,李景隆无谋,且骄傲自负,外表强硬而内心缺乏勇气,刻薄善妒,又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今朝廷将倾国之兵交给他,纯属自坑。擅长用人,也不过带十万兵马,李景隆有何才能,能够统率五十万兵马?他就是下一个赵括。
果然,后来李景隆证实了他就是赵括,李景隆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兵败失利,直接导致攻守形势逆转。
值得一提的是,李景隆围困北平时,攻打北平九门。朱棣命世子坚守城池,期间,都督几乎攻破张掖门,却被李景隆妒忌,只得撤回,以致。
李景隆无能,那么,耿炳文如何呢?强一些吗?
耿炳文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身经百战,打了一辈子的仗,多少还是有些本事的。
耿炳文的父亲叫耿君用,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因战功累升至管军总管。至正十六年(1356年),耿君用战死,耿炳文承袭父职,统领他父亲的军队。
看看耿炳文的战绩吧,他还是很不错的。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率军攻取广德,进攻长兴,打败大将赵打虎,缴获战船三百多艘,生擒敌军守将李福安等人,攻克长兴。
洪武元年(1368年),耿炳文被授镇国上将军兼右率府副使,随大军征讨中原,攻克山东沂、峄等州,攻下汴梁,巡视河南,侍从明太祖北巡。又跟随攻占大同,攻克晋、冀,随大将军征讨陕西,打败、张思道。
洪武十四年(1381年),耿炳文跟随大将军徐达出塞,在北黄河打败平章乃儿不花。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耿炳文率军平定陕西徽州妖人之乱。洪武三十年(1397年),任,擒获蜀寇高福兴,俘虏敌军三千多人。
起初,耿炳文守卫长兴,功劳最大,所以,明太祖排列功臣,将耿炳文与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可见耿炳文的战绩,还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虽然耿炳文败给了朱棣,但是,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两次败仗,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遗憾的是,耿炳文败了两次,就被建文帝临阵换掉了,换成李景隆,建文帝彻底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