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曾提议南迁首都,为何没实行呢?

世界历史 2022-07-26 18:25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明末曾提议南迁首都,为何没实行呢?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每读至明末一朝,常意犹未尽,不曾想史竟在崇祯十七年(1644)便戛然而止。当时,虽然统治已经陷入崩溃的边缘,但是作为一个统治中国两百七十余年的,仍有复局之力:两京并存,遍布,军队百万。令人痛心的是尚拥有一战之力的大明,竟最终以明皇自缢而结束这个曾经"

  ,远迈汉唐

  "的伟大王朝。

  ,也即。他是的弟弟,先被授封为信王。后来朱由校去世之后,由于没嗣,按照兄终弟及的传统,遂遵遗命而入继皇位。由于年号崇祯,故又称,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禁止吸食烟草的皇帝。

  自崇祯登基执政,明朝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环境,不但有天灾的压力,对内还要镇压农民起义,对外要挡着后金,朝廷中的日以腐败,整个大明朝都处于之境。

  但是明末皇帝崇祯还是兢兢业业的勤政,希望可以挽救大明朝,但最终大明朝还是亡了。

  那么就留下了一个问题,包围北京前夕的时候,崇祯为什么不南迁南京?

  崇顿十七年,是个多事之年,内忧外患使终日愁眉不展。清军攻占了山东以及畿南的八十八个州县,摄政王统领十几万清军,一路沿湖北、湖南,并打算全面进据四川,更糟糕的是李自成已西进潼关,占据西安,控制了西北地区,他还整顿人马准备直取北京,大有称帝之势。

  社稷已是危在旦夕,如果此时崇祯帝能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将京都迁往昔日太祖时的建康,或许尚能暂保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或许不会太早亡国。但是崇桢帝却迟迟未行南迁,毅然放弃了一条生路,不仅早早地断送了大明江山,而且自己也以身殉国。

  崇祯皇帝难道是真的不想南迁吗?还是另有隐情在其中?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四,崇桢帝急召及首辅大臣陈演、魏藻德、丘瑜及等人到御书房议事,讨论兵部给事中吴麟征、陕西总督余应桂以及蓟辽总督王水吉三人提出的速调吴三柱入京勤王的三道紧急奏折。这本是一个拯救危亡的策略,虽然放弃了山海关,但却可以避免北京落入李自成之手。

  然而,崇祯帝却犹豫再三,面对外侵的清军,如果弃边守京,就会落得丢弃国土的千古骂名,而对于内忧挥师东进的李自成的大顺军,,又会蒙上失政于寇的奇耻大辱,想到此,他把这个皮球踢给了这些大臣们,想让诸大臣们正式提出建议,他再顺便作个表态,免得承担历史责任。可是,这帮老奸巨猾的家伙们似乎已猜透了崇祯的心思,竟无一人表率,最终决定"

  早朝廷议公面决之

  "。

  大明疆土几百州,干嘛非要死守北京城。那么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吗?有,还真不少,根据

  《明史·后妃传》

  则记载,崇祯的皇后提过这样的建议:"周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这话的意思是说,周后看着皇帝因为流寇闹得太凶很着急就提醒道:我南方还有一个家。皇帝问这话啥意思?皇后没说什么,但是夫妻两人应该都清楚,这话是提醒崇祯应当考虑南迁。但是周皇后这话毕竟说的隐晦,因为后宫不好插手朝廷的事。但是这事还是走漏了风声,天皇帝的皇后,崇祯帝的寡嫂张皇后听说了这事,她就找到周皇后问了一句话:"

  宗庙陵寝在此,迁安往?

  "

  这话的意思清晰明了,你们两口子要是跑了,祖宗的宗庙社稷啥都不管了?这在盛行的年代里是个十分严重的大帽子,崇祯皇帝可担不起,若是直接承认就等于承认自己是背弃祖宗,数典忘祖。于是这件事儿只好罢了。

  在正月初九的早朝上,众朝臣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议,

  一派主张弃地守京,而另一派则主张绝不弃地

  ,结果是僵持不下。退朝后不久,左中允李明睿求见皇上,为崇祯献上了南迁之计。他认为即使弃地也难保京师,大敌当前应首当效仿晋元、宋廷南迁,以后再图恢复北边,缓急为重。

  可以说这个想法是当时保住明王朝的上策。崇祯帝心里也是认可的。但是,他又想到了南迁是丢弃宗庙的大罪,比"

  弃地守京

  "更为严重,他可不愿承担这个千古罪名,于是,这个可取的策略便被搁在了一边。

  到了三月初,李自成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攻克了宁武,明军却是节节败退。京城危如累卵之际,崇祯帝又连夜召集了诸位大臣商议计策。这时,李明睿又上奏南迁。崇祯帝心想这次如果没有人反对,他就可以决定南迁了,没料想到左都御史李邦华仍然提议守京,让太子下江南。

  崇祯见自已的主意被打破,便怒斥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孩子家做得了什么大事?"众人顿时吓得,其实人人心里都明白,崇祯帝自已本想南迁,却又要让大臣口中说出来,是死要面子。他们又一想,如果皇上南迁,一些大臣们便会留在京师辅助太子,变成了替死鬼,而那些随驾南迁的人,说不定一旦京城失守,会因为力主南迁而。众人都明白崇祯的心理,于是一个个都沉默不言。

  事情到了这一步,也就没人再敢提迁都的事情了,崇祯眼见反对的呼声太高,自然也就没有办法选择南迁了。

  崇祯却不知道众人心里在想些什么,见南迁无人再表态,便似很有决心地说:"诸位爱卿,今夜只讲守战之策,此外不必再言。"结果,只是下了个"入京勤王"的圣旨,等待各路大军来京护驾。

  但是,此后的几天,勤王的军队没到,想到如再犹豫就什么都来不及了。李明睿又来紧急求见,劝崇祯南迁。

  崇祯是怎么想的呢?

  他是急切地盼望着众经大臣都一致赞成南迁,甚至伏地哭诉,一起奏请他离京,而自己则最好是地受纳,而表现出一副明君的形象。因而,在最后关头,他不禁想到,兴许这次大臣们会众口一词奏请他迁往建康的,待召来大臣后,众人仍是各怀己心地缄默不语。正在这无奈之你,有人来报,

  "保定失陷"

  。

  这样一来,南迁的路也被截断,往南逃跑的希望已经微乎其微了。再议南迁之策,已是不可能实现的了。崇祯闻听这一消息,心里都凉透了,彻底绝望。在三月十八日,四处响起一片震天的喊杀声,李自成顺利地攻下了北京城。而崇祯帝也在煤山自缢而亡。

  大臣们为什么不愿顺着崇祯的意愿,给皇帝个台阶,提议南迁呢?

  对于南迁这种大事同样如此,有人赞同,就有人反对。其实说穿了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主要原因无非三条:

  一是南迁危险,自己小命重要。

  二是大臣们多年积攒的家产可都在北京城呢,要他们放弃所有财产,跟着皇帝南迁?他们能愿意才怪,国库空虚皇帝给他们借钱都借不到,还会主动放弃?

  三是不愿放弃权利,例如在太原陷落之后,李建泰曾提议护送太子南迁这件事,原本是有备无患的好事,毕竟南京方面也有一套班子,一旦北京有变故,南京方面可以迅速组成班子运转。可是北京这些大员们不愿意啊,一旦以南方为主,自己的权势岂不是要受影响?

  在如此危急的时刻,大臣们却仍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争得面红耳赤,完全不顾及国家利益,岂不可恨?

  崇祯帝是一个被许多人同情的皇帝,连李自成也说他"君非甚暗",历史上对崇祯帝的评价迥异,否定者,谓他是一个苛察残暴的专制帝王,一个刚愎自用的亡国之君,重用、等能臣,又亲自给他们掘好了悲剧的坟墓;肯定者,谓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勤政皇帝,一个精明强干的青年天子。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最后吊死在煤山一颗槐树上(今北面景山公园),实现了他"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