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卫国国君后裔,为什么在秦国实施变法?

世界历史 2022-07-26 18:25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人,辅佐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下面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先秦时期,秦国并不是传统强国,相比楚、齐等国,直到东迁才立国,如果论资排辈的话,秦国只是晚辈。

  春秋三百多年,最强盛是时期,却不被中原诸国认可,被视为西方蛮夷。

  战国二百多年,虽然最后统一了六国,但是崛起时已经是战国中期,真正强大也不过百年时间。

  那么,秦国为什么能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原因有许多,但是商鞅的作用至关重要。

  秦孝公三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施行变法,这是他的第一次变法,主要有三大作用。

  一是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力,这是增强国力;二是建立军功制,提升军人地位,这是战争方略;三是提倡严刑峻法,杜绝犯罪,这是维持社会稳定。

  秦孝公十二年,秦国迁都咸阳,商鞅开始第二次变法,作用是对第一次变法的补充。

  第一次变法让秦国走向富强,第二次变法让秦国走向中央集权,经过这两次变法,秦国称霸的道路无比平坦。

  商鞅是卫国国君后裔,虽然身份高贵,但卫国一直是三流小国,所以地位并不太高。

  战国中前期,实力强大,独霸诸侯数十年,卫国作为邻居不得不依附魏国。

  商鞅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在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在大多数人看来,如果商鞅不离开魏国,统一六国的不会是秦国而是魏国。

  既然如此,商鞅为什么会离开魏国呢?有两人起了关键作用,一人是魏相公叔痤,一人是。

  公叔痤在死后担任魏国相国,执政二十多年,虽然没有李悝、田文等人的成就,但是也国泰民安。

  公叔痤虽然善于发现人才,却有一大性格缺陷,那就是嫉妒。公叔痤知道对魏国的重要性,但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他把吴起排挤到。

  商鞅的经历和吴起类似,年轻时便很有才华,可是公叔痤没有举荐他,因为担心会取代他的相位,直到病重时才推荐给魏惠王。

  《》记载,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魏惠王时期,虽然魏国的实力不如时期的辉煌,但是在带领魏军纵横天下的加持下,魏惠王依然沉浸在称霸天下的愿景中。

  当时的天下英才,大多数还是期盼加入强大的魏国,眼光被养刁的魏惠王,自然瞧不起才三十多岁的商鞅,哪怕是魏相公叔座临终的嘱托。

  可笑的是,也正因为看不起商鞅,所以魏惠王没有杀他。

  《史记》记载,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因为公叔痤和魏惠王的原因,商鞅不被重用,只得悄悄离开魏国。离开了魏国,商鞅为什么不选择去关东五国呢?

  魏文侯时期,三晋为了应付诸强,结成战略同盟,魏国向西扩张。

  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重心东移,主要表现在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此时三晋联盟分裂,魏国有吞并韩、赵之心。

  在这种大环境下,商鞅很难投奔和,而且当时赵国正逢内乱,韩国的变准备推行,没有让商鞅施展才华的平台。

  有变法,在国都临淄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显然也没有商鞅的位置。

  楚国虽然是传统强国,看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惜刚刚经历吴起的祸乱,楚国旧贵族势力对“变法”极为反感,因此商鞅也不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至于东北角的,虽然位列,却毫无存在感,实力不强,几乎不参与中原事务,不是商鞅的好选择。

  而东南方向的,更是蛮夷中的蛮夷,在楚国的威压下连生存都难,而且内乱频频,也是不商鞅的选择。

  那么,商鞅为什么选择投奔秦国呢?除了关东五国有各式各样的劣势外,秦国有商鞅无法拒绝的优势。

  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导致国力大为削弱。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富强起来,于是向天下颁布了《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如此诚意十足的求贤纳才,历史上少有,赏官赏爵赏钱,君王不会吝啬,可是说到裂土,再大方的君王都会谨慎又谨慎。面对秦孝公给出的如此条件,商鞅哪有不愿意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