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破格提拔的郭元振是个怎样的人?

世界历史 2022-07-26 18:25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破格提拔的郭元振是个怎样的人?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不爱动武的,听起来很扯,但理论上完全行得通。毕竟《兵法》追求“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人们也常把“不战而屈人之兵”挂在嘴边,所以史上还真的有这样的奇人,比如的这位。

  说起凌烟阁功臣,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除了唐太宗最初设立的24位外,后世的也陆续往里面增添画像,其中有这么一位:

  郭元振,他是武、、、四朝元老,前半生基本上活跃在事第一线,担任过检校安西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等军职,统帅过数以十万计的大军,由于经营边疆有方,他被视为名将,画像被悬挂于凌烟阁。

  但神奇的是,你在史书中几乎看不到他带兵打仗的记载。他的军旅生涯,完美地体现了何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郭元振本名郭震,字元振,本是读书人。在这一领域,他站在了当时的金字塔顶尖。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18岁就高中,同年被任命为通泉尉。这是什么概念?唐朝的的难度是公认的地狱级:每年只一次进士,每次大概就只录取一二十人而已;

  更坑的是,进士及第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从政,若想当官,还要经过吏部的再次考试,但录取率却是坑上加坑:“吏部之选,十不及一”,据说许多进士终生都没法当官。

  因此,科举制在唐朝时也催生了许多“怨男”,最知名的当然就是屡试不第、愤而造反的。

  其次,郭元振的文采过人,被誉为“文章有逸气,为时所重”,《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十八篇,《全唐文》收其奏疏五篇,还另著有文集二十二卷。这种成果,即使放在整个唐朝也相当出彩。

  但在人才辈出的唐朝,如果只有上述特点,那也太“普通”了。郭元振还有以下异于常人之处:

  外型优越——虽然唐朝帅哥很多,但被史书专门描写外貌的挺少见。郭元振就是个例外,他“长七尺,美须髯”,像那样身材高大、美髯飘飘,、气质过人。

  侠气过人——“侠”,原本是先秦时期极具影响力的特殊群体,他们待人大方、视金钱如粪土,不惜为朋友两肋插刀,但也难免因此触犯法律。当初经过西汉几任帝王的打击后,这一群体已经逐渐销声匿迹。但在郭元振身上,再度体现了这一气质:

  他在年仅16岁时进京就读太学,随身带去了家里给的40万钱盘缠费。但在一天,当一个身穿丧服的人登门拜访、声称自己没钱安葬亲人后,郭元振、把自己的盘缠全部相赠,甚至都不问问对方叫啥名字。

  更离谱的是,后来他刚刚进入仕途、担任通泉尉期间,由于地、广交朋友,导致经济出现了问题,竟然脑洞大开,悍然私自铸币、倒卖人口......

  如此看来,郭元振就像个充满了黑社会气息的读书人。但随着他离开地方、进入朝廷,被安排到对口的岗位上,却变成了护国安邦、利国利民的名臣。

  铸私钱、倒卖人口一事,让一直的郭元振引起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注意,那就是我们熟知的武则天。

  一开始,听说堂堂大唐帝国的官员竟然干出这种缺德事,武则天是很愤怒的,她召来郭元振,计划自己当面进行严加处理。

  但聊了几句后,发现对方竟然谈吐不凡;为了全面了解,她让郭元振交一份自己写的文章,后者呈上了《宝剑篇》。

  看完后,武则天,并且传阅给以才学知名的学士李峤等人,随后更是大手一挥:越级任命郭元振为右武卫铠军、进奉宸监丞。

  像这样地提拔人才,对于武则天而言并不稀罕,、姚崇、宋璟、娄师德等名臣,都是被她慧眼识才、一眼相中。而郭元振也不例外,但许多人没料到的是,这位文人,竟然因在西部边疆建功立业而扬名立万。

  高宗、武后时期,大唐对外仍旧积极进取,并且取得了覆灭的成就。但在当时,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碰撞日益频繁,周边诸多族群都具备了的实力,导致当时的具备一定力量的政权,复杂程度史上少有;而在唐朝内部,由于长期政局不稳、政治斗争错综复杂,人事关系频繁变动,朝廷未能像贞观年间那样保持稳定的民族政策,导致西北方向的边疆问题越来越严重,强悍的、各部让人大为头疼。

  最牛的自然是吐蕃,它在当时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强“西戎”,其攻击力、对中原帝国的威胁,甚至可与匈奴相提并论。公元670年的大非川之战,吐蕃名臣论钦陵率40万人过招大唐名将,10万唐军灰飞烟灭、几乎。随后双方长期你来我往、边打边谈,谁也拿对方没辙。

  在这种复杂的历史局面下,往往会涌现出操作神奇的牛人,就像时巧妙肢解突厥的那样。在武周一朝,首先具备这种风采的就是郭元振。

  公元696年,吐蕃示意请和,武则天委托郭元振出使。

  会谈中,论钦陵提出了“唐军退出(当时是碎叶、、于阗、疏勒)、交出十姓突厥之地”的要求。这相当于赤裸裸地要求唐朝交出西域、自断羽翼,进而逼近河西,郭元振当然不会接招;但为了避免直接撕破脸,他提出让吐蕃派人跟着自己去朝廷当面商量。

  但在实际上,郭元振早已胸有成竹。回到洛阳后,在他的建议下,朝廷这么回复吐蕃:

  既然你们对大唐的甘、凉二州没兴趣,那我们可以满足你们的核心诉求——将远离中原、形同鸡肋的四镇、十姓拱手相让;

  只不过,青海、吐谷浑也是大唐的战略核心区域,早年被你们抢去了,现在应当归还以示置换。

  对付敌人过分要求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对等提出一个同样过分的要求。郭元振可谓掌握了人性的真谛,他吃准了论钦陵本意是想空手套白狼、不可能答应土地置换;但对方一旦拒绝,就会陷入理亏的处境。在实际上,唐朝压根不可能置换西域,抛开的战略地位不谈,“四镇久附,其倚国之心,岂与吐蕃等?”的大唐帝国,怎可能抛弃真心归顺自己的、用来当成谈判的筹码?

  但这只是第一步,郭元振随后提出了更绝的后招。据他分析,吐蕃之所以提出求和,只因其百姓对长年累月的战事;朝野舆论压力过大,让挟兵自重的论钦陵也不得不做做样子。但说到底,他是不可能化干戈为玉帛的(毕竟的规则到处都适用)。

  因此,郭元振针对吐蕃的这一矛盾,建议故意每年都派人去吐蕃示好求和,论钦陵越拒绝,就越应该派,以此激化吐蕃君臣、朝野间的冲突。

  就这样,当论钦陵连续几次忤逆了唐朝的“好意”之后,吐蕃果然爆发内讧。公元699年,论钦陵在内乱中被杀杀,他的弟弟率领余部投降唐朝。

  这就是典型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郭元振的双面计策更像是外交层面的胜利,但随后,他亲自前往西线、镇守一方。

  公元700年,吐蕃军队入寇凉州,但被凉州都督唐休璟轻易击退。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郭元振也参与军机,这也许是他距离亲自打仗最近的一次。

  下一年,吐蕃与(的继承者)联合进犯凉州,武则天立即任命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带领五万人兵马奔赴河西。因为吃过大亏的吐蕃赞普(相当于王)一向忌惮郭元振,听说他亲自前来,吐蕃人立即闻风而退。

  随后在凉州主政的五年间,郭元振在咽喉要道修建军事要塞,极大扩展了唐军的控制区域,史称“拓境千五百里”。同时,他派人因地制宜、屯田耕作,凉州年年获得大丰收、牛羊遍野,粮草可支十年只用;此外,由于他手腕过人、善于抚御,西陲多年未发生战事,社会安定,令行禁止、道不拾遗,各族军民甚至修建生祠歌颂其功德。

  在郭元振的经营下,凉州成功地威慑了吐蕃和突厥,并且成为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的后方基地、连接中原的坚实枢纽。也正是这个原因,他被视为一代名将。神龙年间,他更是被升为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

  但作为军事统帅,郭元振并不怎么喜欢打仗,他最爱干的可以归结为:能动嘴就绝不动手,能攻心的就绝不付诸武力,摆平西突厥就是最好例证。

  作为一个政权,西突厥虽然在公元657年被剿灭,但余部仍长期生活在旧地,上文所谓“十部突厥”就是其代称,他们对唐朝时和时反,着实让人头疼。

  郭元振担西大都护时,当时颇为强盛的乌质勒所部愿意向大唐归顺,于是俩人便在帐内议事。也许是相谈甚欢的原因,二人一谈就是好几个时辰,当时大雪纷飞,郭元振也冻得够呛,而上了年纪的乌质勒却没顶住,返回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这下乌质勒的儿子娑葛不干了,他认为是郭元振故意害死了自己父亲,于是率兵进攻。唐军倒不怕打仗,只不过这事确实说不清,一旦交手的话,今后更没法招揽各部。于是郭元振既不躲避、也不迎战,而是亲自赶到突厥大营、在灵前吊唁乌质勒,哭声震天动地,随后还留下帮忙处理丧事。

  这种姿态,让娑葛的愤怒化为乌有,他摒弃猜疑、盛情款待郭元振,并向大唐进献五千匹马、二百头骆驼、十余万牛羊以示归顺,大唐与西突厥关系日益密切,郭元振因功加封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后来,这事曾再生波折,而郭元振再次力挽狂澜、成功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事滋生。

  公元708年,唐中宗在位。这一年,由于并不服气娑葛的节制,乌质勒的老部下名叫阙啜忠节起兵,双方互相攻打、几经较量,搅得突厥各部苦不堪言。为了消除矛盾,郭元振建议朝廷征召阙啜入朝,他的部众则分散迁移至内地。

  但在手下的煽动下,阙啜忠节滋生了更大的野心,他贿赂了当朝宰相宗楚客后,成功让朝廷命令安西兵联合吐蕃军共同攻打娑葛、扶持自己。

  郭元振对西域的情况,他明白阙啜不可靠、娑葛更值得信任,于是立即立刻上书朝廷加以阻止,但在宗楚客的操纵下,他的意见被搁置。随后,当唐军还没行动时,探知消息的娑葛立即先下手为强,攻陷安西都护府、生擒了阙啜忠节,大唐几乎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但即使如此,宗楚客等人仍在遮掩真相、驱逐郭元振,并且计划调集大军攻打娑葛。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将是双输的局面。在获得娑葛的表态后,郭元振派儿子抄小路赴京汇报实情。最终,朝廷审时度势,恢复了郭元振的职务,并且册封娑葛为西突厥十四姓可汗,赐名守忠。此后,娑葛不再与大唐作对,的守卫边境。

  唐睿宗即位后,郭元振回朝任职,西域各族首领苦苦挽留、百风迎送。唐睿宗对其也:“元振正直齐于宋璟,政理逾于姚崇,其英谋宏亮过之矣!”其后数年中,郭元振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迁,还担任过朔方军大总管、等职务。

  但这位国之柱石,最终还是逃不过政治的残酷。公元713年,郭元振参与了诛杀事件,被进封公;没多久,他被任命朔方大总管,防备突厥。

  但就在紧随其后的骊山讲武事件中,他被冠以“军容不整”之罪,差点被斩首,在刘幽求、张说的劝谏下才改为流放新州。不久后,李隆基感念他的功劳,特赦其为饶州司马,但此时的郭元振早已身心俱疲,在上任途中病死,终年五十八岁。

  大唐帝国的四朝功勋,竟落得如此下场,不是郭元振不忠心、不优秀,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李隆基想必只是为了腾笼换鸟、不允许如此的军政元老待在高位罢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