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斋念佛的梁武帝萧衍真是个好皇帝吗?
吃斋念佛的真是个好吗?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被公认为“好人”,而且像寻常百姓一样照顾亲人的皇帝?
有,但这种类型的帝王,往往不是什么合格的政治家,甚至还会造成、的灾难级后果。比如被后世当成负面典型的南朝梁武帝萧衍。
放眼整个中国封建史,各色皇帝共计近500人之多,但像萧衍这么特点鲜明、人生离奇的,很难找到第二个:
他在位47年,既是的创建者,也是实际上的毁灭者,“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史上罕见;
他笃信佛法,身居掌握生杀予夺大权、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的高位,却数十年不近女色、不吃荤腥,活了80多岁,但最终竟被活活饿死;
他一度将南朝的文化、经济推向了极盛,但在晚年却一手毁掉了这一切,曾经无比富庶的三吴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山”,数以万计的书籍被焚毁;
他为人慈爱,对待子侄尤其宽容,但最终却被这些亲人坑死。
如此一生矛盾的萧衍,却曾有个积极的开端。
南朝的更迭,其实就是一个每隔几十年发作一次的“以下犯上病”:
身为东晋将领,于公元420年取司而代之;
但刘宋也没持续多久,后期不间断的皇室内耗,给了大将机会,公元479年,建立,兰陵成了新的皇族;
不过,仅仅在23年后,南朝齐就惨遭颠覆,但取代它的不是别人,正是出自同一个家族的萧衍。
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族弟,也就是说,萧衍是萧道成的堂侄。
当初南朝齐建立时,萧衍只有15岁,可谓赶上了好时候。作为皇室宗族,他享受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加上他本人也极为好学,史称“少而笃学,洞达儒玄”,即儒、道极为精通;20岁时,就跻身当时大名鼎鼎的“西邸八友”之列,的顶流名士。
这种出身、学识,注定了萧衍的仕途非同一般。20多岁时,他帮助西昌侯辅政,积极出谋划策,设计除掉了随王萧子隆,因功担任宁朔将军、镇守寿春;30岁时,官封中书侍郎、太子庶子,进入权力核心;萧鸾称帝后,萧衍被封建阳县男,地位日益显赫。
随后的萧衍多次带兵与强盛的北魏交手,获得过胜利,也吞下过失利的苦果。几年后,他被萧鸾任命为雍州刺史,从此成为了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大员,有了自己的稳固根据地。
接下来,南朝齐也陷入了前朝那样的混乱。萧鸾在位仅五年就病逝,其子为人暴虐、诛戮重臣,导致人心涣散。萧衍认为这是千载良机,他暗中在襄阳大造兵器战船,招兵买马、锤炼精兵。
在江陵即位、后,重用萧衍、允许他“便宜从事”对付萧宝卷。萧衍麾师东进,首先夺取了“居上流之重,资实甲兵居朝廷之半”的重镇荆州,随后杀向建康城,导致朝廷发生内乱、萧宝卷被弑杀。
接下来,萧衍毫无意外地成了新的权臣,他沿着前代历任篡国者的脚步,扎实有步骤地“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获赐九锡之礼。下一年(公元502年),逼迫萧宝融“”,取代南齐建立了南梁,是为梁武帝。
从前期的一系列举动来看,萧衍颇有雄才大略帝王之风。在他的统治下,南朝一扫颓势,各个方面呈现出欣欣向荣之相:
政治上,他废除前朝苛政,勤于政务,任人唯贤、选用良吏,先后重用了、周舍、徐勉等杰出人才,同时打击贪官、暴官,扩大对寒门庶族人才的选用。此外,他,虚心纳谏,甚至鼓励老百姓上书提意见;同时还有设立学校、制定律令等重大举措,都为巩固政治、恢复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济上,他广辟良田、推行土断法、招抚流民,同时劝课农桑、减轻赋税,一度下令禁止豪家占取公田, 促进了南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文化上,萧衍本人勤奋治学,文史哲、各类才艺无不精通,史书中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莫不称妙”。在他的影响下,几乎个个萧氏子弟都具备极高文学造诣,整个阶层的也随之被带动发展,纵观整个南朝,南梁的文化事业是毫无疑问的巅峰期。
然而,看似完美的萧衍,却带有明显的缺点,而对一位皇帝来说,这些缺点是致命的。
其一,后期的他任人唯亲,对于皇族子侄尤其纵容。
背叛投降南梁时,萧衍把接应的重任交给了毫无才能的侄子,导致十万大军被东魏不费歼灭;
儿子萧综、萧纶等人光明正大地反叛、谋逆,萧衍一律不予追究;侄子曾经叛逃北魏,同样毫不在意,甚至还封他为王。
第二,晚年过于沉迷,极大消耗国家实力。萧衍对自我要求极为严格,比如他克俭于身、不喝酒、不听音乐、衣着朴素、不近女色,连佛教徒不吃荤腥这一习惯据说也是由他推动发展而来;此外,他几次入寺做和尚,以便精心研究佛教理论。
但我们不要据此认为萧衍是个推崇节俭的帝王。他虽然个人生活简朴,但其这一爱好却给国家带来了浩大的财政压力:他曾先后四次出家,为了把其赎回,朝廷每次都耗费上亿巨资;由于他的模范作用,大量南朝人口投身佛门,这些人不事生产、无需纳税、占用土地,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负担。
其三,他无识人之明,被引狼入室。
萧衍即位后,曾多次大举北伐,但他军事才能有限、且用人不当,导致、元气大伤。既然自身能力不够,他动起了借助“外援”的心思。
公元547年,东魏的头号大将侯景起兵反叛,同时向、南梁递交降书。出于对侯景为人的了解,西魏不见兔子不撒鹰、全程高度戒备;而萧衍却截然相反,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敞开胸怀欣然接纳。
不得不说,萧衍的初衷是好的,像所有中原帝王一样,他胸怀统一华夏之梦;而招降侯景、以敌制敌,无疑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然而,他忽略了三大隐患:
由于他多年的放纵、赏罚不明,众多德不配位的萧氏子侄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梁朝的中央政权实际上已外重内轻;
由于他常年崇信佛法、醉心学术,对于国家的治理极为疏忽,南梁朝廷的腐败情况日益严重,权贵欺压百姓、土地兼并等现象愈演愈烈,阶级矛盾日益凸显;
侯景在北朝、久经沙场,相对于当时南朝的庙堂高官,他的心机、权术、军事能力无可匹敌,萧衍本人也没有驾驭他的能力。
在以上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萧衍迎来了侯景之乱。
由于和东魏彻底撕破脸,侯景一度尝试死心塌地为南梁效力;然而,随后的萧衍却反复犹豫,为了救回被俘的侄子萧渊明,他考虑与东魏重归旧好,甚至不惜以交回侯景为筹码。毕竟在他看来,侯景只带着区区几百人投靠自己,搅不起什么风浪。
然而,他却低估了侯景、高估了自己。
侯景充分利用了梁朝的各种矛盾,在寿阳通过废除苛捐杂税,轻松组织起数千死心塌地忠于自己的大军;
但想要凭借这点军力杀向江南、攻进建康城,显然是不现实的。然而,侯景成功买通了萧衍的侄子萧正德作为内应,而后者却正好被萧衍任命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专门负责对付叛乱的侯景.....
接下来的战局发展就很戏剧了:
老练的侯景、直奔都城;
而负责保卫京师的萧正德,却是叛军的盟友,让侯景轻松杀到建康城;
侯景集中兵力攻占了外围,随后全力进攻建康台城(内城),随后利用阶级矛盾,成功煽动十万被压迫的穷苦人加入自己的队伍;
城内粮草断绝、瘟疫横行,导致,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能够作战的只有两三千人;
面对这种生死存亡危机,掌握重兵的萧氏子侄已经在外围把侯景包围,但却互相观望、迁延不救,坐视建康被彻底攻破,梁武帝萧衍被侯景活活饿死。
更讽刺的是,在遭此大难后,萧氏却仍致力于互相攻伐,本就被战火破坏的南梁。后来,虽然侯景被、王僧辩等人消灭,但萧氏气数已尽,没多久就被取代。
梁武帝萧衍作为南梁的开国者,一度呈现出英明之主的气象。然而,他受制于宽仁的性格、缺乏驭人之术,把自己的子侄都养成了“熊孩子”,最终反噬了自己;
他精通学术、多才多艺,但在南北对峙、攻伐不断的乱世,这些技能对于治国却无半点好处,甚至还成了负累。
这些因素作用下,导致在位近50年的萧衍,在政治上毫无大的建树,甚至还在晚年养成了摧毁南梁的骇人兵祸,一个王朝的开创者、却也是实际葬送者,这种教训、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