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打败燕国?
后,为何还能打败?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谋兵之胜,在于良将,在于明主,也在于全国人们的精神风貌。可惜良将难得,明主更难得。
赵国出现了一个旷世明君——灵王。当时赵国国力孱弱,又受到中山之败的耻辱,全国上下一片沮丧。此时赵武灵王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赵国放弃了中原人宽衣博带的装束,改用金身窄袖,皮带束身的轻便服装,让士兵在战争中更加灵活。以前是以步兵为主,改制后以担任战术为主,配合弓驽兵。
搞笑的是,赵武灵王还亲自乔装改变,去查看秦国地形,可见其人的野心与谋略。
赵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将相和,有很多大将,良相对赵国,比如肥义、楼缓、、、、、、等。
如果不是悲剧般的长平之战,让战神与的对上,秦国能不能战胜赵国还真不一定。赵括不能算是一个,因为他缺乏实践,而白起绝对是战神级别的——这说明良将对各国局势对比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燕国曾经有乐毅,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燕昭王时期为了复仇,也跟赵武灵王一样励精图治,他的办法不是改革,而是招揽人才,在人才库里就有一个叫乐毅的——时常自比、乐毅。
而趁机收复了七十余座城池,燕国的实力大减。
燕国攻打赵国,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当时燕国内部混乱,外无良将,全凭君臣在朝廷上一拍脑瓜,,说干就干。
乐间是乐毅的儿子,他试图劝阻燕王,他说:“现在攻伐赵国,是,名不正则言不顺,何况现在赵国军民皆哀,。”
燕王根本不听他那一套,因为他早就让丞相栗腹去赵国,趁着赵王做寿送礼了——实则探听虚实。
栗腹回来后说,赵国没人了,除了老人就是半大的孩子,廉颇老了,国内无良将,此时攻伐必然对燕国大有好处。(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长平之战四十万年轻男被埋了,剩下的老人(古代40岁就是老人了)和孩子(13岁到18之间的),由他们临时组建的军队驻守赵国,简直是,这不是送上门来的点心吗?
老臣将渠抱住燕王的腿哭着说:“不信不义,出兵必败,大王燕国有祸事了,我这样留住你是我对燕国的忠心。”燕王怒了,下令把将渠囚禁。
于是从全国竭力搜集了60万军队,还有临时组成的杂牌军,凑够了数目,给栗腹四十万,给卿秦二十万,兵分两路,势在必得。
赵国这边得到消息,廉颇对赵王说,我只向你举荐一人,只要他能率兵,我们必胜。赵王问,谁?廉颇说,雁门守将李牧。
栗腹虽然有点本事,但他个性贪婪,好占小便宜,从他建议燕王进攻赵国一事就可看出。卿秦才能平庸,不是廉颇、李牧的对手——再次说明名将对正常战役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廉颇率五万军队驻守镐邑,也就是栗腹驻守的地方,李牧在代邑对抗卿秦,卿秦才能平庸根本不是李牧对手,很快被活捉了,至于栗腹,虽然有点才能,但架不住廉颇,而赵国的士兵也真的如同乐间预言的那样——哀兵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