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皇帝”朱元璋还是北京烤鸭的鼻祖?
“布衣”还是北京烤鸭的鼻祖?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北京烤鸭的祖籍并不在北京,而是在金陵(今天的南京)?
对,你不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众所周知,南京人对鸭子非常偏爱,并将鸭子吃到了极致,一千个南京人有一千种“吃鸭大法”,当地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南京”。
不过这句话,事实证明这话被打脸了,“南京鸭”还真就走出去了,并且还叫“北京烤鸭”。
它是怎么走出去的呢?
说出来,可能大家都不信,它之所以能名扬北京,皇帝功不可没,可以说是他们一手带出来的。
人们都说,没有到过北京,就不能说他到过中国,而去了北京就一定要吃“北京烤鸭”。
但这北京烤鸭的故事,还得从金陵城开始说起。
中国地势北高南低,明朝是少有的从南到北统一全国的。当时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将首都定在金陵,其实并不是很满意的,在朱元璋的心里,南京过于偏安一隅,不能够稳定全国。还曾派人考察过关中地区,为迁都西安做准备,只是最后因政务繁杂而作罢。
发动夺取皇位之后,不知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要塞中,不适应南方的生活,还是因为南京周围有太多的皇子旧势力,他开始琢磨迁都到北京的问题,原因也很简单,毕竟北京是自己的“”。
自己从北京发动靖难之役打进南京,所以他非常地想给自己的承继大统加上一个合理的理由,所谓“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
另一方面北京地理位置更加利于对抗蒙古,控制北方,所以朱棣决定迁都。
到了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营建完毕,他率领文武百官以及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循着运河水道向新都城进发,回到他的燕赵龙兴之地北平府(北京),而且改南京为留都。
当时的南京老百吃南京鸭,皇帝也爱吃。
据说朱元璋就“日食烤鸭一只”,朱棣自然也是非常喜欢的,还是一个“死忠粉”。
此次迁都北京路途遥远,路上难免会想念南京的烤鸭,干脆顺道把烤鸭也“打包”过去。
所以在迁都时,除了文武百官也有不少宫廷的烤鸭高手们被带到了北京,朱棣嘴馋了就让从南京带来的烤鸭高手们露两手。
一开始这道菜只是在宫里才能吃到,但后来烤鸭从宫廷传到了民间,很快成为北京的名菜。
明朝永乐年间,首都北京人口骤增,经济水平达到空前繁荣。
当时,除了富庶的河北、山东军属之外,北京人口最多的是来自南京的官宦人家。
这些说江淮官话的人虽然跟随朱棣到了北方,但在老家的饮食习惯还是很难改变,尤其是对鸭子的爱好。
有个北漂的南京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在北京城内开了第一家烤鸭店,取名“金陵鸭片”。
因为店铺位置好,方便,路人被称为“便宜店”,这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便宜坊”。
而我们熟知的全聚德,创始已经是年之后的事情了。
最初,食客们把切片鸭叫做南炉鸭,意思是从南方进口的烤鸭。《白下琐言》记载“金陵所产鸭甲于海内……正四时各擅其美,。”南京鸭肴的烹饪技术与技艺体系达到顶峰,卤、烤、煮、蒸、炸,烤鸭占据新式鸭肴一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瞬时间,北京的街头烤鸭店遍地,这竞争可就大了啵。为赢得食客们的心,店家们不得不在味道上做出改变,纷纷尝试新的烤鸭方式。于是乎,慢慢地北京烤鸭出了自己的新做法,风头竟然盖过了南京烤鸭。
最后形成了“北烤鸭,南板鸭”吃鸭子美食地图,细心的人会发现,烤鸭好像没南京什么事儿了。
虽然都叫:北京烤鸭,但这烤鸭确实一个妥妥的混血儿。
它的焖炉技术来自南京,葱丝来自山东,面酱来自保定。大葱面酱式的搭配吃法是北方民族的专利,更不用说,填鸭的鸭种选择、葱段改葱丝、片鸭刀法和各式花样吃法……
其中最值得说道的是,填鸭的鸭子选择,是很有讲究的。
最初做烤鸭的鸭子是由南京湖鸭驯化成的。
据说以前南京湖鸭就已经很有名气了,因为这种鸭子是用稻谷喂养的,所以肥嫩多肉,特别适于烹制菜肴。 后来明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后,把这种鸭带到北京南苑饲养,更适合做烤鸭。“南苑的鸭子——海谱儿(扑儿)”就是对北京鸭驯化、繁殖过程的真实描述。
南鸭北上,皇帝当媒人,再加上京城里全国各地的菜式匠人各展神通,烤鸭和北京相爱,并不是一场意外。
在20世纪,北京烤鸭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周恩来就曾邀请各种外国客人品尝北京烤鸭27次,人们也把“烤鸭外交”和“茅台外交”、“”一起称为周恩来的“三大外交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