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马谡是被诸葛亮杀的 历史上的马谡又是

世界历史 2022-07-26 18:25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对蜀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马谡是怎么死的?他真的畏罪潜逃了吗?

  斩马谡,出自《演义》第95回。中原,马谡立下军令状,与副将王平一起守卫街亭。到了街亭以后,“深通”兵马的马谡认为,必须居高临下,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他将诸葛亮的吩咐抛之脑后,又对王平的苦劝,执意在山上。

  结果,蜀军被曹魏宿将切断水源,马谡兵马自乱,,惨败而逃。

  丢了街亭,意味着诸葛亮北伐大势已去,也不得不丢下此前的胜利成果——陇右三郡。而作为北伐主帅,诸葛亮相当痛心,他自贬三等,同时依照军令状,斩马谡于军前。当时,诸葛亮还为自己不听之言、重用马谡而流泪。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个过程大概也是如此,但马谡最终去哪了?这个答案仿佛扑朔迷离。

  《·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兵败以后,“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而在《王平传》中,也对马谡的结局进行了交代:“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看来诸葛亮不光杀了马谡,还把相关责任人张林、李盛也给斩了,可谓是军纪严明、不枉私情,非常适合诸葛亮的特点。

  此外,给《三国志》作注解的裴松之还补充了一点:马谡死前,曾给诸葛亮写信,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照看,并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可见,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其实是恩同父子。

  从以上这些历载上来看,马谡兵败后,确实是被诸葛亮给杀了,而且还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诸葛亮,显示出二人非一般的交情。

  可是,令人感觉诡异的是,在《三国志》另外一个蜀国人物向朗的传记中,马谡却奇迹般的“复活”了。《三国志》中这样说:“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这里是说,马谡兵败以后,向朗因为袒护马谡,对马谡逃亡的事情知而不报,结果引来诸葛亮的憎恨,将他就地免职!。

  那么,既然陈寿说马谡已经被“斩于军前”,为何后来又说他“逃亡”了呢,在《三国志》中,马谡貌似“生死不明”起来!那么,他的历史结局究竟为何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和回答:

  1、陈寿本人的原因。《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国人,而且他的父亲就因为马谡一案受到过牵连。当时,陈寿的父亲担任马谡的参军。于是,有人怀疑,是不是陈寿对诸葛亮乃至蜀国有意见,才把马谡的结局写得如此扑所迷离,甚至是?

  实际上陈寿的“职业操守”还是不错的,他写《三国志》,算是,甚至对蜀汉人物多有褒扬和同情,并没有因为父亲曾受罚而嫉恨诸葛亮。

  而之所以造成马谡“生死不明”,主要是因为陈寿写《三国志》用笔太过简练、惜字如金。因为《三国志》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众多,而且他们的事迹多有交集。于是,同一件事情,可能在诸葛亮的传记里有交代,就不会再在马谡的传记里过多重复,于是就可能造成一些人物的人生“有头无尾”的现象,马谡就是其一。

  2、那么,马谡人生结局应该是怎样的呢?陈寿在蜀汉多位人物的传记中,其实已经碎片化的交代出了马谡的最终人生结局,只不过需要将这些碎片,稍微整合一下。

  按照《向朗传》的说法,马谡在街亭战败后,按照军法,应当斩立决。而向朗由于与他关系要好,纵容马谡畏罪潜逃,并知情不报,因此被诸葛亮免官。在《三国志》的《附马谡传》,还有一段话:“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也就是说,马谡虽然逃亡,但后来又被缉拿(或自首),诸葛亮准备以军法处置他。然而,马谡在狱中时就已经死了,而死亡原因可能是病故(“物故”即死亡之意)。而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悲伤落泪。而因为马谡已死,便不存在“斩”的事情了。

  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描写,既是非常精彩的,也是适合历史人物性格的。而对于马谡,虽然我们对他有“”的批判,但同时还抱以深深的同情。

  不过,如果真要按历史真实来写,让马谡来个畏罪潜逃,然后再被抓回来处死,那马谡的形象就更要大打折扣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蜀书》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