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卫星和地图 古人出门是怎么做到不迷路
对古人出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人即使没有导航也没地图,那是如何做到走南闯北不迷路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我们的生活真是越来越离不开导航了,车主需要导航,而没有车人也需要导航。一旦离开了我们经常活动的领域,为了避免四处问路还分不清楚“”的尴尬,导航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人的“刚需”。
还有类似于我这种“路痴”,拿着导航也能够迷路。在我迷路之际我不禁想,那么古人也没有卫星导航,那么他们是怎么找到路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知道一下。
古代有地图
古人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的导航,但是,人家有地图呀。人类使用地图的意识萌芽的很早,要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在史前时代,还没有成形的文字产生,此时聪明的人类就想到了用符号作为标记。
他们用特殊符号标记自己的活动地点,标记常有野兽出没的危险区域等等,最初他们常常标记在地上,随着实践的发展。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样标记的符号容易消失,于是就有了刻在石头上,泥板上的“地图”。
目前发现最早的地图来自4500多年前的。这份地图虽然没有如今地图那么严谨,它的比例尺混乱,并且记录并不完全细致准确,记载范围狭小,但是它具备了很多地图的关键要素,关于山川、河流、城池的相对位置都有大致的记录。
中国最早的地图是记录在鼎上的。我们也都知道,中国人喜欢用鼎记录大事。可追溯到4000年前。
古代可供行走的路并不多
古人一般不迷路的第二大重要原因就是,交通闭塞,能走的路并不多。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街道、立交桥等纷繁错杂,的确容易让人难以分清。
在古代除了城内其他地区基本保持着原始的形态,可供行走的道路可能就几条,因此很少存在走岔路的可能。古人外出行走,只要沿着官方的主干道一直前行就可以,因此古人很少迷路。
古人其实有“路标”
今天我们在行驶中常常遇到各种路标,有标示前方道路的、有限速的、有规范行车行为的等等,在古代其实也有类似的“路标”,但他们的“路标”显然不会有这么丰富的用途,主要是为了预防有人走错路。
我们之前说过,古代道路并不多,主要是官方的主干道。当然除了官方的主干道之外也存在着人们自然踩出的乡间小路,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古代“蹊”就代表小路。一些熟悉路况的人总会为了走近路而放弃绕远的官路,就形成了乡间小路,那么道路增多,为了将这些道路加以区分,一些用来标记的“路标”就出现了。
古人常用“堠”用来标记已经行进的里程和各条路的边界,所谓“堠”只是古人的说法,其实就是一种土堆。根据区分边界和标记里程的功能不同,又区分为“里堠碑”与“界堠碑”。“里堠碑”其实就是我们今天“里程碑”的前身。除了这些“堠”之外,还有一种类似“路标”的形式的存在。
在乡间小路等地一般存在“堠”,那么官方道路呢?在官方道路上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类似功能的形式,它就是——驿站,官方在官路旁间隔一定里数设置驿站。
这样既解决了行人不知行至何处,能够出口询问接下来的行程,又能够供赶路的行人休息使用。这样一来,古人迷路的记录又大大减小了,即便在一些不为人知的小路上迷路了,也可以采取较为原始的方法——寻找附近的人问路。
结语:其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迷路的现象都是十分普遍的,就像我们有了导航还是会迷路一样,古人在有这些防止迷路的措施之后也会出现迷路的现象。
“”曾要帅军与夹击匈奴,却因走错路而错失战机,让匈奴逃跑,最终李广也不堪受此屈辱,选择了自尽。“”的典故也与迷路有关。因此,如今的我们也不必因为迷路而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