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为什么要害蔡文姬之父呢?

世界历史 2022-07-26 19:36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为什么要害之父呢?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事实证明,王允的极端做法,不光没有起到团结豪门士族的作用,反而与他们愈走愈远。

  为何对之死感到哀伤

  蔡邕是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藏书家和音律大师,大才女蔡文姬就是他的女儿。

  生逢乱世,蔡邕对政治总的来说是躲避的态度。由于不谙政治,他在时期多次经历磨难。董卓掌权后,为了拉拢士族阶级,强征蔡邕入朝为官,由此给自己的悲剧埋下伏笔。

  1.蔡邕与董卓的交往

  可惜的是,董卓西凉军阀集团的身份,并不能得到以关东士族集团为首的门阀认可,所以,很多士人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蔡邕就是之一:

  “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蔡邕以生病为由,拒绝征召,董卓以灭族威胁,强迫蔡邕到京出仕。不过,蔡邕到任后,董卓对他真不错,创下了“三天遍历三台”的升迁速度:

  “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第二年,因为迁都有功,蔡邕被封高阳乡侯,董卓也经常就一些问题咨询蔡邕,对他礼敬有加,也给予了蔡邕足够的尊崇。

  不过,在很多政治建策中,董卓其实很少接纳蔡邕的建议。为此蔡邕很不开心,曾经跟堂弟商量,出逃长安,他说:

  “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

  可惜一直未能如愿,就等来了王允诛董卓。

  2.蔡邕之死董卓被诛后的消息传来,蔡邕“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他情不自禁地大发感慨,为董卓之死而叹息,说到情深之处,一脸动容。王允见状,:

  “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你蔡邕顾念私情,忘记了董卓是国之贼,反而为他伤痛,忘记了自己的大节,简直是同逆之犯。于是王允下令,将蔡邕送交廷尉治罪。

  蔡邕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说话的场合不妥,他给王允上书请罪,自愿断足赎罪,请求保留性命,以完成写作中的汉史。朝中们也都替蔡邕求情,认为杀蔡邕不祥。

  王允铁了心,他说,当年就是心慈手软,没有杀了,结果留下一部谤书《》,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所以,蔡邕必须死。

  就这样,蔡邕死于狱中!蔡邕的死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巨大震动,很多士人闻之叹息,经学家的说法最具代表性:“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蔡邕对董卓的感念之情

  董卓对蔡邕的赏识、尊敬与超常的擢拔,对一个文人士大夫来説,难免会产生“知己”的感觉。想想蔡邕一生仕途不得志,几次入狱,受尽欺凌,而董卓作为掌权人,以谦逊赏识的态度,给蔡邕在冰冷的世道里,带来丝丝暖意,这份感激难道不是油然而生?

  蔡邕对董卓的伤痛之念

  面对董卓的突然死亡,蔡邕发乎人性之源,对他的死表示伤痛哀叹,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只是蔡邕忘了,人,除了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董卓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自然属性必然被扭曲!

  蔡邕对董卓的惋惜之意

  除了感念和伤痛之外,蔡邕对董卓还带有几分惋惜之意。客观来说,董卓也是有政治理念的,并不像历史描述的那样不堪,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个事实,蔡邕最清楚。

  当初,蔡邕也向董卓提出了不少建议,只是董卓没有采纳。由此蔡邕为自己的理想不得舒展而生怨,一度想逃离董卓。因而,蔡邕才会叹息:假如董公当初采纳我的建议......。

  以上才是蔡邕对董卓感情的完整表达,而不是王允认为的只有伤痛。

  王允杀害蔡邕的政治图谋

  王允难道不知道蔡邕与董卓的交往?难道他完全不能理解蔡邕的心理?其实也不是,王允本身就是个大学问家,也是大政治家,朝中的各色关系,逃不过他的眼睛。也就是说,“蔡邕顾念私情忘却大义”,只不过是他杀蔡邕的借口。

  对政治家王允来说,诛杀董卓之后,首先要做的是,将自己与董卓置于两个对立的阶级立场,宣扬诛杀董卓的正义,以此树立个人权威,并吸引门阀集团重建新的政治结构。

  王允会做得这么决绝吗?一定会的,政治清洗历来就是代价最低的重塑形象之手段,这也是民众情绪被调动的最简便方法。

  2.诛杀蔡邕也是王允树立个人威信的手段王允与蔡邕的仕途其实有共性:都受到董卓赏识和提拔。在汉灵帝时期,王允也同样遭受磨难,几次入狱,差点丢了性命,他的仕途快车道,也是董卓铺就的。

  所以,也可以说王允指责蔡邕,有点。不过王允组织策划了诛杀董卓,所以他被当做了忍辱负重的形象代表。这个视野,我们是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的,但是在当时,恐怕王允还需要自证,以洗白自己。

  杀蔡邕就是最好的证明手段!同时朝中还有一批文人士大夫,蔡邕的血也是统一他们思想的最好手段,更是树立王允个人权威的利器。

  这就是蔡邕颠沛流离的根子,除了少数文学之士,他不容于门阀集团!王允诛杀蔡邕,我觉得存在取悦集团的意图。

  蔡邕之死,人文与政治的冲突

  我们以今人的视野,剖析蔡邕的悲剧,很容易看出这是一场人文与政治的冲突,蔡邕踏进了一个本不属于他的世界。

  蔡邕看待董卓之死,完全是发乎人性最底层的本能,迸发出爱恨交加的情感,完全看不到政治才是董卓的第一标签。

  客观讲,董卓对蔡邕的尊敬与擢拔,其实目的不纯,蔡邕只是他的政治工具,用来替自己粉饰太平,吸引天下士族阶层的招牌,而不是国器。但是蔡邕错误地以人文的眼光,看待政治事件,以为董卓是自己的政治生命恩人,所以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感。

  现代人总会忍不住要问:蔡邕为何不躲着政治,安心地做学问呢?

  那是一个时代的特性,就像现代人需要通过赚钱体现个人价值一样,那时候读书人的最高价值体现,就是“治国平天下”,读书人都逃不掉这个藩篱。就算想逃,也逃不掉,比如蔡邕,原本也不想出仕,被董卓近乎绑架拖进了漩涡,这就是蔡邕之死的历史宿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