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生活和现代相比 古人的条件到底有多艰
你真的了解古人生活吗?双元制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古代人的生活条件,究竟有多艰苦?
古人的生活条件之艰苦,令人叹为观止。和古人比起来,我们现代吃的苦根本不算什么。
很多人觉得古代人生活不如现代人,只不过是物资匮乏,很多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古代都没有罢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对于古人来说,活着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举个例子,朝大家一定都了解。那可是古代少有的盛世。据说其繁荣程度超越了、以及,乃历朝盛世之首。
但就是这样的盛世,老百姓的生活却过得很勉强,甚至可以说过得很艰苦。
公元1793年夏天,一支船队驶入的港口。船上是来自英国的使团,他们是来给祝寿的,至少明面上是这么说的。
正是通过使团成员的记录,我们才得以看到古代百姓的真实生活。
在到达大清之前,使团成员一直对这个东方国度充满了向往,无论是《波罗游记》里的描述,还是往来于东西方的商人对这个国度的评价,那都是一个富足、幸福的地方。
然而当使团成员到达大清后,看到的一切让他们大失所望。
他们发现街道上,但是这里的百姓个个都面黄肌瘦。很显然,他们个个都吃不饱饭。而他们穿得也破破烂烂,很难想象这种衣服如何能御寒?
当地官府在弄明白了他们的来意后,立刻将他们奉为上宾,派了很多人来服侍他们。
这使得英国使者得以近距离观察清代百姓,这些人非常消瘦,有的甚至瘦成皮包骨,感觉只要风一吹就会摔倒。至于像英国百姓一样的啤酒肚,那是绝对看不到的。
而且这些人都是一副麻木的表情,完全看不出喜怒哀乐。唯一能让他们高兴的事情,大概就是得到使团不要的一些残羹剩饭了,据说每到这个时候,他们都要。
至于使团泡过的茶叶,这些百姓也会争抢一番,然后拿回去泡着喝。
由此可以看出,那时的百姓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吃顿饱饭都十分困难。
要了解,英国使团看到的这些还是住在城市里的人,他们已经是当时生活条件较好的一小群人了。而住在广大乡村中的农民,日子比这要艰苦几十倍。
首先是食物种类的匮乏。虽然乾隆时期,国人的食材已经很丰富了,而且常见的各种烹饪方法都已经开发出来了,现在餐桌上的菜肴,大多都能在那时候吃到。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这些都和百姓没什么关系。
别说鱼、肉这些奢侈品了,就连青菜很多人都不一定吃得起,别看现在青菜便宜,实际上直到几十年前,青菜都不是随便吃得到的。
原因很简单,从古代到近代,土地都被拿去种粮食了,能用来种蔬菜的地非常少。物依稀围观,这青菜自然就了。
根据英国使团的记录,他们途经之地,只要是能用来耕种的土地,绝大部分都用来种粮食了。
他们见不到牧场,也见不到用来喂食牲口的燕麦、豆类等作物。除了皇帝的御花园,以及个别家的园林,他们连大片的树林都很难见到。
人们埋头在田间耕种,企图榨干土地的每一分肥力,根本看不到休耕。
甚至在舟山群岛上,他们看到了明显的填海痕迹。当地人纯靠人力,硬是填出了一小块平原,然后还修了一个小土堤,用来阻挡海水的侵袭。
而平原上种植的也全都是主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能吃饱肚子就很不容易了。至于青菜那是奢侈品,而大鱼大肉,除了一些渔民,普通百姓根本没机会接触到。即使是过年吃顿好的,也很难有肉吃。
也正是因此,当英国使团刚靠岸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初来乍到的他们很费解。
当时地方官员给他们送了一大批礼物,其中包括不少鸡鸭等家禽。不过由于东西太多,有些家禽因为挤压而死,于是使团便将这些死了的家禽丢入水里。
当时他们天真地以为,这些清代人很富裕,东西根本用不完。结果他们发现,原本在岸边看热闹的百姓,全都跳入水中,去争抢那些死家禽。然后游上岸,将这些家禽进行腌制。
很显然,这是他们一辈子难得有几次的开荤机会。
那么,全力种粮食就能吃饱肚子了吗?答案是不能。
根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记载,每当到了春季,就会发生春荒,也就是人们会出现粮草不济的情况。
不得已之下,百姓必须去山中挖野菜、摘野果果腹。为了能填饱肚子,不少人发扬的精神,把山中看到的植物都尝了个遍,当然也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
据统计,当时一个中等水平的农户,一年各种收入加起来能有32两白银。但是他一年的开销却高达35两白银。很显然,百辛苦苦劳作一年,不仅没赚,反而还亏了。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古代苛捐杂税太多了。现代人基本上缴纳一个个人所得税,就差不多了,但是古代可不是这样。
其实古代的税赋,主体只有一个,就是田税。要么按人头收取,要么按田地多少来收。但是不管怎么收,其实税率并不高。
毕竟皇帝大多明白,想要江山稳固,必须给百姓一条活路。
而这苛捐杂税,都在田税之外。大多是地方官吏巧设名目自己加上去的。这些官吏可不管什么江山社稷、百姓疾苦,他们只想着怎么捞钱。
而乾隆朝的吏治有多糟糕,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这苛捐杂税自然少不了,百姓自然也就吃不饱饭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了当时英国百姓的生活水平,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清代百多苦。
这里以18世纪一个英国农场的普通工人为例。
这个工人的一日三餐,即使放到现在,也一点都不差。
他的早餐有牛奶和面包,此外还有前一天吃剩下的咸猪肉。
而午餐更丰盛,有面包、土豆、胡萝卜、白菜、咸猪肉,甚至还有奶酪和少量啤酒。
他的晚餐相对简单许多,只有面白和奶酪,这应该是因为体力劳作都集中在白天。晚上没有消耗,吃得自然就少了。
这还没完,每当周末的时候,还有加餐,工人可以吃上新鲜猪肉。
到了1808年,英国农户的生活水平更是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每周又增加了2.3加仑牛奶、一磅奶酪、一些啤酒,还有少许黄油、糖和茶叶(这几个在当时算高档消费品了)。
而这个时候,清代的百姓在吃什么?主粮,主粮,还是主粮,而且还吃不饱。
更令人嫉妒的是,一个英国农户消费一年后,还能存下大概相当于33两白银的钱。至于春荒,他们更是不了解那是什么。
这还是处于乾隆盛世,这样的盛世在几千年历史里屈指可数。古代百姓大部分时候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只会被这更糟糕。
比如,他所在的末期,由于天灾人祸,百呼吸都是奢望(有呼吸说明还活着)。朱元璋一家十几口,最后就剩下他和二哥两个人了。
相对于朱元璋所处的那个时代,乾隆朝确实可以算是盛世了。百姓虽然吃不饱,但是好歹也饿不死不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盛世的评判标准挺低的。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在讲古人吃不饱饭的情况有多么严重。其实,古人的苦还远不止如此。
对于古人来说,除了填饱肚子和税赋,还有一件事最让他们发愁,那就是徭役。
这徭役古来有之,是除了税赋之外,百姓对于国家的另一项重要义务。所谓徭役,就是成年男子每年需要无偿为国家做些事情。
最常见的就是运粮和搞基建了。
运粮,每逢朝廷要出兵打仗,就会征发民夫运粮,这些民夫就是服徭役的百姓了。
当年发动讨伐匈奴,就出动了几十万民夫来运送粮草。这些人要远离故土和家人,将粮草运送到前线去,还要小心敌人劫粮道,而且这一切都是没工资的。一些年纪大的人,甚至可能就这么交代在路上了。
可谓是妥妥的高风险负收益。
而搞基建相对来说轻松不少。一般都是在附近州县找人服徭役,虽然苦点累点,但是还是很安全的。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修长城,征发的百可是要跋山涉水远离家乡,很可能就回不去了。著名的孟姜女的故事,就是以此为背景的。
既然吃不饱肚子,又要花大把时间服徭役,古人自然也就无暇顾及衣着了。穿不暖也就成了常态,毕竟衣服是消耗品,穿着穿着就破了。破了就漏风,自然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吃不饱穿不暖,还要面临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徭役,生活压力远比现代人高多了。毕竟他们为了活着,就已经要拼尽全力了。
当现代人在抱怨吃不起餐馆、买不起房、换不起新车,觉得自己的衣服还是太少的时候,看看古人吧。或者直接问问老一辈是怎么过生活的,他们的日子也就比清代百一点罢了。
我们觉得生活艰难,只不过是欲望太多,人心不了解满足罢了。这时候,就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现代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