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有蒙汗药吗?为何现在没有了呢?
相信大家在各种古典白话小说中,会经常看到一种名叫“蒙汗药”的迷药。蒙汗药无色无味,正好可以放入水中或者酒中,喝了便会被迷倒,感觉麻醉效果是立竿见影。那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蒙汗药吗?实际上这应该是一种杜撰出来的物品,如果古代真有这么厉害的麻药,那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可能会更大,而不是单纯拿来做坏事。下面就为大家揭秘蒙汗药在古代小说中的来历,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的蒙汗药是一种神奇的药,在古典小说中大量出现。甚至近代的一些武侠小说中,也多次见到它们的活跃的身影。
那么,蒙汗药是一种什么药?为什么会那么神奇?古代是不是真的有这种药?如果有,为什么现在我们没有见过?如果没有,为什么在古典小说中又反复出现呢?
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在正载,是没有蒙汗药这种东西的。当然了,正史记载中没有蒙汗药,并不表明蒙汗药就不存在。因为古代的正史所要讲的,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道理。对人“下药”,显然是违背古代伦理要求的道德训诫的,显然是不足取的。
不过,正史上也记载了很多阴谋诡计的事情,虽说正史是带着批评的眼光写这些阴谋诡计的,但毕竟记了下来。在这些阴谋诡计中,也写过很多下毒的事情。鸩毒鹤顶红什么的都有,不过没有一种是蒙汗药。
当然了,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宫廷斗争里下毒,都是毒死,并不是为了麻醉,所以不会选择蒙汗药。
这话似乎也有道理,因为蒙汗药的功能,确实只是麻醉。比如《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中,等人目的是为了获得他们押送的“生辰纲”,并不是为了要杨志他们的命。用蒙汗药,而不用毒,一方面,是为了在麻翻客官后,先确定客官的身份。如果是的,直接砍翻做人肉包子。如果是英雄好汉,再用解药把他解救。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目的,就算是砍翻做人肉包子,下毒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人肉有毒,就不能做包子馅了。
正史上没有蒙汗药的记载,各种笔记文献上,倒是有与蒙汗药功能相同麻醉药的记载。比如,《宋人轶事汇编》中记载:“五溪蛮反,杞以金帛官爵诱出之,因为设宴,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凡数千人。”五溪蛮是生活在湘西及黔、渝、鄂三省市交界地的少数民族。当年在发动夷陵大战的时候,就曾让前往联合他们,借用他们的兵力攻打。不过,《宋人轶事汇编》中说的这个杜杞,却用阴谋诡计把五溪蛮欺骗出来,给他们饮用曼陀罗酒,等他们昏醉以后,杀掉他们。
杜杞是宋仁宗时期的官员,湖南转运副使。他之所以用曼陀罗酒,大概是因为曼陀罗汁可以很好地溶解在酒中,喝的时候不注意,喝过后呈现出一片“昏醉”的样子,就像喝醉酒一样,不会引起喝酒者的注意,因而杀起来比较方便。
的魏浚在《岭南琐记》,以及的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都有关于“风茄”的记载。说的是把“风茄”做成一种粉末,溶解在酒里,人喝了以后,也会呈现出一种“昏醉”的状态。
虽说有“曼陀罗酒”“风茄”这样的记载,但是,并没有任何一种文献说明蒙汗药就是这样一些东西。要知道,古代的笔记文献和古典小说是同时存在的。但是,他们好像互不借鉴。笔记文献没有站出来解释什么是蒙汗药,古典小说也不换一种“曼陀罗酒”“风茄酒”之类的麻醉药来使用。
关于蒙汗药的解法,古典小说中,一般说的是喷一口冷水就解了。不过,笔记史料中对这个问题有特别的说明,孙思邈的《千金方》里提到“甘草解百药毒”,似乎是一种解毒药的办法。《水浒传》里写了很多蒙汗药,似乎并没有说解救的办法,程穆衡的《水浒传注略》是一部解读《水浒传》书,里面提到蒙汗药的解法是“急以浓甘草汁灌下,解之”。
古典小说包括武侠小说中多处提到蒙汗药,正史野史都基本上没有记载,我认为,蒙汗药在古典小说那里,可能就并不是一种实际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的意义。这就像《》里面写的定身法一样。无论是定身法,还是蒙汗药,都不过是暂时让一个人失去行为能力,但是并不会对这个人造成大的伤害。这种做法,在江湖的残酷厮杀中,显然增加了一抹温情和俏皮,也算是古典小说中一处温暖的笔墨吧。
反而是杜杞用曼陀罗花诱杀五溪蛮,则表明在现实历史中,其实有多么的残酷而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