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拥立朱祁钰上位的原因是什么?
大臣拥立上位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此时已然陷入人生低谷,同时生活又给他扎上一刀:
他最大的依仗——身后的大廷在他被俘虏后,直接将他的弟弟推上了皇位,他被迫成为了所谓的"太上皇"。
要知道,此时的他深陷敌营,的身份是他最大的保护,一旦他失去了这层利用价值,那么他的性命随时可以被瓦剌人取走。
当时大臣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不合乎常理的做法呢?
一、现实状况——进退维谷,腹背受敌
皇帝被俘虏,对于国家而言可不是少了一个人那么简单。
一是军心民心不稳,士气大损
皇帝已然成为肉票,大明臣民处处受压制
当时的瓦剌虽说是,但是他们也惧怕用强直接攻城池会带来大失元气的损伤。他们瞅了一眼手中的明英宗,陡然计上心来——你不是皇帝吗,整个大明谁敢不听你的话?你让部下直接投降,谁敢抗旨不遵?
不过,有着这一个无比值钱的肉票,拉着他到处溜达,瓦剌人依旧能在诚惶诚恐的大明臣民手中敲诈获得大笔金银财宝,稳赚不赔。而且在双方的交锋之中,大明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敢反击不敢反抗,纵使臣民们有一腔保家的热血,也只能是画地为牢,不敢轻举妄动。
因此,只有让英宗失去这层"皇帝"的价值,让贪得无厌的瓦剌人无法从中攫取利益,大明才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改变局势谋得生存。
另,让英宗成为"太上皇",使得瓦剌人手中的筹码大幅降低,在此时乃是上上之选。
二、前车之鉴——宋之耻
然而,的这个年轻的儿子软弱寡断,遇到事情也拿不出主意,只会偏听谗言,缺乏自己的判断力,不是个合格的继任者。
宋徽宗这父子俩都一样,面对敌军时候自己只想逃,只想通过讲和的方式解决战争,没有奋死拼搏的魄力,将百姓社稷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在这样软弱无能的统治中心的带领下,大宋节节败退,徽钦二圣直接被俘,昔日的千金万贵的王公贵族大多受尽屈辱而死,而退守到长江之南的南廷再要想收复北地更是难上加难,最终还是被一口吞灭,山河破碎。
大明的臣子们从这段历史之中达成了两个共识:一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能够带领上下臣民;二是誓死不退,坚守京师,才有翻盘的可能。
应该拥护谁为皇帝的问题,在此时已然明朗——
当时的太子才两岁,如果要让他主导政事自然少不了皇后的辅佐,这就意味着大小事的决定权落到了这两后手中。
可是,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有吕武之才,这两后从小受的便是深闺中的教育,对政事哪里能够清楚明白?何况在英宗被俘的消息传来之后,这两后除了求神拜佛,做不出更好的举动,国家大小事哪里能指望的上她们?幼小的太子在这层考量之下无法登上帝位。
而最佳人选则是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
他年轻有为,气度不凡,而且有监国的经验,能够镇的住臣子,是带领臣子们上下一心抗击敌军的不二人选。虽然太子尚在,拥护朱祁钰上位不合礼法,但是事急从权,这一个抉择直接影响到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于是,在这危难关头,他接下了大臣们的请求,即位称帝,史称。此时的帝位,更是一份天大的责任沉甸甸的压在朱祁钰的心头。
漂亮的
朝廷一切回归正轨
,国家的机器再度运转起来,让人看到了不尽的希望。
瓦剌这下就急了。原本筹码在手以为胜券在握,能够成功复制的胜利,没想到这明朝竟然是这样的应对策略,让他们心里发慌。
为了尽快获得胜利,瓦剌又想出一个招数:以归还英宗的借口率兵直接围攻京师。正统十四年的十月十一日,瓦剌兵临京师城下,
在发生后至瓦剌抵达京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景泰帝的带领下,在明臣的筹谋策划之下,整个明朝廷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他们先将人心稳住,
不仅用重罚压制了"南迁""降敌"等言论,而且处决了当时怂恿英宗前往亲征的宦官大臣,舆论控制住了,人心也就齐了,内部局势便稳住了。
接着,以十分积极的态度去部署城防:
日夜训练军队,短时间内战斗力迅速提升;用重赏鼓励民间力量将远在京郊粮仓的粮食运送到京城中来,确保京师中粮草充足,不至于一被围攻立马缴械投降:迅速从各地调来兵力,顺应形势的需要重新整合军队,任用良将,把守各个重要关口;发动群众短时间内完成城墙加固的工作,为京师的安全加强保障。
曾经土木之变,大明几十万精锐毁于一旦,京城防守随之疲软;但是就在这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京城防守力量充裕,士气强盛且都身强体壮。短时间内扭转局势,既离不开筹谋者的布局谋略,也离不开这又快又强的执行力。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核心的指挥调度,若换做不谙世事的小太子和耳根子软的太后、皇后执掌政权,则万万达不到如此迅猛的效果。
但是历史不会忘记,在这般危难的关头,正是这位青年人的,毅然决然的承担下这天大的责任!
结语: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京师保卫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明的可贵可敬之处。面对可能发展为的灾难时,
大明不退
,能够迅速调整自身状态,以极佳的士气迎敌。君臣一心,保家卫国,从不苟且偷生。正是这种不退的气节,大明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纵观大明两百多年国祚,从未以金钱换和平,从未以割让土地换得安稳,更从未派遣弱女子前往和亲。
就算到最后再回天无力之时,皇帝依旧没想过讲和,没想过屈服,"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将自己的性命与脚下的土地紧紧相连,与黎民百姓紧紧相依,可谓君王死社稷,这种铁骨,与宋的卑躬屈膝形成强有力的对比,也在青史上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