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的能力决定了他的结局?
的能力决定了他的结局?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一.决定弃商从政,投资秦国质子
这得从“奇货可居”说起,此成语就是起源于吕不韦决定放弃经商,而去投资当时在为质子的秦国异人的故事。
吕不韦家里世代经商,他自己也是个很好的买卖人,刚过而立之年就已成为非常富有的商人了。由于战国时期商人的地位非常低下,当时的职业排名顺序为“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后一位。吕不韦对这一现象很是反感,他决定弃商从政,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机会来了,一天他从到赵国的都城邯郸跑买卖,看到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他敏锐地觉得异人是个稀有的“货物”,可以收买下来,搞个政治投机,有朝一日定能换取丰厚的名利。
回家后,他带着这一奇想向父亲询问:“农民种田,一年能获几倍的利益?”“可获十倍的利益。”父亲答道;吕不韦又问:“贩卖珠宝能得几倍的利益?”“可得几十倍的利益。”“要是拥立一位国君,能得几倍的利益?”“那就无法算得清楚了,也许无数吧!”
吕不韦接着向父亲抛出了他的奇想,他要设法将秦国公子异人弄到秦国去做国君,做一个一本万利的大买卖,父亲非常赞成他的想法。
成语“奇货可居”意思是“见到了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将来以待高价售出”。此成语就来源于上述吕不韦的故事。
二.投资成功,荣登相位
得到父亲的同意,吕不韦立即着手实施他的这一想法。拥立身处他国的失意质子回国做国君,说起来容易,而具体办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这确实是一项“风险投资”。踌躇满志的吕不韦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说服秦国公子异人接受他的想法,答应回国。这里先介绍下人物关系:异人是秦昭王的、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安国君宠爱,而讨厌异人的母亲,因此异人被送到了赵国做人质。
异人起先根本不相信吕不韦的想法能实现,吕不韦就向他承诺:自己愿意出钱出力帮他回国,并让华阳夫人收他为亲子,将来一旦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即位,他就可以成为太子,于将来继任国君。
异人听了吕不韦的话后,再三道谢,并表示今后果真成为国君后,就把秦国的一半土地封给吕不韦。
第二步,说服华阳夫人收养异人。吕不韦携带大量财物(他有钱啊)到秦国,托人向华阳夫人献上厚礼,让她同意接见吕不韦,然后他巧舌如簧地说服没有生过儿子的华阳夫人,愿意认异人为自己的亲身儿子。
第三步,安排异人回国,立为太子。吕不韦趁热打铁,通过华阳夫人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
此后,华阳夫人一再在安国君面前说子楚的好话,并要求立他为太子。安国君答应了,还让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其实吕不韦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有经商和政治头脑啊。)
后来发生的事情,与吕不韦设想的非常吻合。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可他加冕才三天就突发疾病去世了,于是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作为头号功臣的吕不韦不仅当上了丞相,还享受10万户的租税。他收买下的“奇货”经过囤积,终于换来了无法估量的名利。
三.监国得罪,被迫自杀身亡
秦庄襄王也只执政了三年便去世了。他的儿子赢政继位。因那时赢政年幼,便尊吕不韦为仲父监国辅政。
获得一本万利的吕不韦没有见好就收,而是过分狂妄自大,数次得罪,终于没能善终。
第一件事是:吕不韦监国后,独揽秦王国大权,他还仿效"战国四君子",花重金到各国挖门客收养到自己府中,且门客数量远超他们。俨然成为秦王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为大书特写自己的功高盖世,令门客编写《春秋》。所有这此举措,让赢政开始对吕不韦产生了不快之感。
纸包不住火,,还与仲父有染,赢政的父亲其实是吕不韦等等不堪入耳的各种丑闻在宫内外风传开了。
四.吕不韦人生经历给我们的感悟
吕不韦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与口才是一流的,他能自导自演,确立梦想后恁一己之力和出众的口才,去努力实践并能取得意料之中的成果,给他赢得终生的荣华富贵。
他每次都能成功说服对方,是因为他能够深刻地洞察到对方的需求,能够预料到事情的未来变化,以替对方着想的角度来使对方轻易就范。说服对方,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将自己置换成对方的过程。掌控对方的需求,才能、对症下药、以为我用。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然而,他在成功后没能见好就收,急流勇退,而是过于贪权枉为,狂妄自大,,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反伤了自己的性命,以悲剧结局收场。很值得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