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要让洪承畴臭名昭著?

世界历史 2022-07-26 19:37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为什么要让臭名昭著?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一)、也曾是大明的功臣,在平定起义军时也是战功显赫,曾差一点将俘获,改写历史。

  洪承畴的厅堂挂着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表明了他要做大明王朝的忠臣,然而在后来的所有投降者中,只有洪承畴对的感情伤害最大,造成的后果也最为严重。有人在他的对联上加了一个字,生动地对他进行了嘲讽“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洪承畴“身不满七尺,恂恂儒雅”【2】此人外表平常,却透露着精明强干,由于他出身寒微,且无任何靠山,在京师到地方一干就是12年,仕途也并未有多大起色。天七年(1627),洪承畴出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主管督粮道,成了他重要的仕途飞跃。当时的陕西全省发生严重饥荒,由此导致大面积“结聚抢掠”,作为“职司钱谷”的洪承畴为了获得新的赏识,他“不得不严为催科”,让这些百姓“抱恨而逃,漂流异地”。此后不久在官场历练圆熟的他竟能,获得了“才略过人,在陕大得军心”的赞誉并被兵部推荐提升为“监军”。【3】

  洪承畴自信满满地给崇祯上疏研判说:“秦中各股大贼,节次剿降将近,可以渐见廓清”,“闯将同零伙散贼,暂尔逃命,臣已督催各镇官兵急图围剿,计擒斩于官兵之手,不则,亦困毙山林之间。”【5】按照洪承畴的预判,只要官兵细心追缴,李自成的残兵游勇必然在劫难逃,那么明末清初的历史必将转向。可就是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清军突然加紧攻势,并于九月入关,纵横河北,直驱京师。崇祯急调大批军队进行堵截,两军于密云发生持续胶着对垒,结果明军被击溃。崇祯迅速调集各路兵马勤王,洪承畴也奉命离开西北,率十多万人马出潼关,火速回救京师。至此明军主力撤离西北,李自成得以喘息休整。从这个角度来讲,洪承畴对明朝的早期功劳不小,历史几乎被改写。

  崇祯十二年(1639)年,对于洪承畴来说这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他被提升为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成了自熊廷弼、、之后的最高军官。然而每当想到这几个人或蒙冤自杀,兵败自尽,或凌迟处死的结局时,对于这次“升官”,洪承畴总是高兴不起来。

  迎接洪承畴的挑战即将到来,除了战场上的厮杀,就是道德与名誉,地位与尊严的较量。从崇祯十三年开始,清军攻打锦州,双方爆发了,双方几乎各自投入了全部实力进行对决。开始明军战力十分勇猛,以至让带兵亲自上阵,率领三千,日夜兼程从沈阳赶往松山前线进行亲自指挥。皇太极“登山观兵,见洪阵严整,叹曰:人言承畴善用兵,信然,宜我诸将惮之也”【6】最后究竟被久经战场的皇太极看出洪承畴的破绽:“此阵有前权二无后守,可破也。”没几天洪承畴部队被切断两道,13万人马除1万多随同洪承畴留守松山,少部逃回宁远外其余全部遇难。此后洪承畴的副将夏承德投降,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失手,洪承畴被俘,在清军红衣大炮的攻势下,明朝关外四个军事重镇全部丢失,东北大地,仅剩下宁远至山海关的一道最后防守线。

  皇太极对洪承畴非常殷勤,诸将非常不满上疏皇太极说:“洪承畴一羁囚,上何待之重也?”皇太极反问他们说:“我们这么多年为了什么?”诸将回答说:“欲得中原耳!”。皇太极听了哈哈大笑说:“譬如走路,我们都是瞎子,今天遇到一个引路的人,咱们怎能不高兴呢?”“众乃服”【7】

  直到皇太极去世,掌权后,开始重用洪承畴,并按照其在兵部尚书职务进行对等同级安排。二年,正式下发对洪承畴的任职通知“命内院、、兵部尚书兼督察员右副都御史洪承畴,以原官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地方。”【11】在被委任要职后,洪承畴顿时露出了他渴望权位的贪婪,上书效忠说:“皇上特畀以经略之任。伏读上谕,信臣任臣,恳至周祥,臣当竭尽心力,以期剿抚心机,无负皇上承天爱民本念。”【12】

  此后洪承畴对开始死心塌地卖命,并负责清廷在各地诏安战略上的建议和推进。至此大明王朝所有复原的希望都被破灭,在不断出现的投降派们的帮助下,清朝开始坐稳天下。洪承畴以文臣能军,带兵而又不拥有并,与并不能相比。也认为他“效力疆场有年,劳绩茂著”,但在论功行赏时,只给了“三等轻都尉世职,准袭四次”。

  其晚年,颇受清廷冷遇,唯有“自惜其身”,起居谨慎,闲居京城,用一双麻木的双眼回忆两个时代不同的痕迹。康熙十年二月,七十三岁的洪承畴老死,在撰写碑文时,清廷给了他毫无感情色彩的四个“贤良之臣”的概括。但是对他最终的评价还不算完。

  (三)“贰”到底的叛臣,死心塌做棋子地为清朝卖命,却并不得志,乾隆要将其钉在大清历史的“耻辱架”上。

  为此乾隆突然决定编撰官修史书《贰臣传》,告诫清朝官员要经得起考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做大清的忠臣,不要做贰臣。该书统计了明朝叛徒120人,根据情况又将其划分为甲类和乙类。所谓甲类就是投降清朝后功勋卓著的人,乙类就是投降清朝后毫无建树的人。从第一个投降的低级军官李永芳,到满清入关前高级将领洪承畴算起,这120人在不同程度上承受了道德的谴责和精神压力上的巨大代价,在长时间内,这些投降人物成了大清敏感话题,鲜有涉猎,其中作为大明王朝最后一任蓟辽总督为代表的“贰臣”。

  乾隆在修撰《贰臣传》时,首先谈了一下为何要写这样一部书,他轻蔑地说道:“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归附,如洪承畴……不可胜计。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以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功勋谅之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之于死后。今惟准轻斫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13】

  民间一直流传着他变节后的一些故事。当他再次成为清朝的“功臣”后,回家探亲,刚一进屋,发现他的母亲穿着出嫁时的衣服端坐高堂,他惊问何故,回答说要嫁他人。洪承畴问何出此言?洪母回答说:“你可以降清,我为何不能再嫁?”

  乾隆统治的中后期,自认政治超高水平运转,经济高度繁荣,为进一步夯实其执政基础,继续占领传统政治道德高地,对全面综合评价“贰臣”,对今后大清是否继续出现“贰臣”给予强烈警示:任何时代做了“投降派”,结局和历史名声都不会好,乾隆以实际行动再次否定大清历史上的所有“贰臣”,给此后的臣僚不做“贰臣”以深深告诫。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