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签订澶渊之盟的前因、经过与结果
公元1004年秋,在经过25年的战争后,北宋与缔结了盟约,史称“”。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虽然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但是他的疆域并不完整,很重要的一块区域,,在辽的控制中。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宋辽进行了一场战争,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宋辽间维持了百年的和平局面。
纷乱不休
1、野心勃勃
公元999年,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肆意掠夺人民财物,大范围的杀害百姓,给边境地区的黎明百姓带来了接连不断的灾难。虽然宋军在将领杨延朗等人的英勇带领下积极反攻,但辽的非常勇猛,并且善于打仗,行军速度非常快,宋朝防不胜防,边境岌岌可危。
雍熙失败后,宋朝对辽朝改变态度,畏惧辽国,不敢轻易与辽交手,战争策略也逐渐由开始的进攻转变为防御为主。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有着狼子野心,对宋,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边境。
长达25年,战争的关键在于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由于燕云十六州农业比较发达,先进的农业、发达的手工业以及其他文化,这些都是辽国统治者非常想要得到的。所以辽国把十六州作为目标想要收入囊中。辽国将幽州称为南京,上京则作为辽的皇城,把原来的南京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设置了许多官职,用来控制这些重要地区,想要控制北方的野心昭然若揭。
2、辽国崛起
这时的辽朝,虽然刚刚登基的非常年幼,但是有萧治理朝廷,把持大权。她励精图治,用雷霆手段使得国内逐渐稳定下来,也正是由于社会平稳的发展,为之后的战争打下了基础。
公元1004年,辽国与圣宗打着收回瓦桥关的口号,亲自带领大军侵入了边境。萧挞凛一路攻破了遂城,又攻打了定州,俘虏宋朝云州王继忠,宋军坚守阵地不出。这一消息使得宋朝朝野震动,害怕辽军攻打到皇城,想要迁都南逃,臣下主张迁都去升州,陈尧叟则主张迁到益州,宰相则是反对迁都,他反而建议宋真宗亲征带兵去打败辽军,于是宋真宗被迫北上。将军杨延朗等人建议皇帝,下令宋军守在主要的交通要道,与辽军机动作战,以此取得胜利,但皇上并没有采纳此计策。
辽国大军到了定州,两军开始对峙,《》记载“辽军白天装作一副要进攻的样子,给宋军造成假象,让宋军不敢轻举妄动,等到了夜晚,辽军就派出部分部队,骚扰宋军,让宋军无法安眠。”《》记载“辽军不但对宋军进行干扰,还设置埋伏,把他们的粮草都断了。”
双方对峙很久,都没有决出胜负。于是王继忠就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朝害怕两线作战,腹背受敌,就提出和约,但一开始的时候宋真宗拒绝谈和。十一月,辽军在朔州大败后,因为粮草不足迅速撤兵逃走。辽军的主力部队在瀛州不停地攻城,宋军也死守城池。辽将萧挞凛带领军队成功的攻占了祁州,很快萧太后也率军队成功的和辽军会合,计划合力一起进攻冀州、贝州,并且成功的攻下了德清,分三面包围了澶州,宋将李继隆带领士兵拼死守护澶州城门。
1、
宋将张环在澶州前线将辽军大将萧挞凛射杀,辽军士气大大的被打击,萧太后等人知道大将死了,非常痛心。《辽史》记载:“辽将与宋对战,萧挞凛中弩,我兵失去了士气,只好商量议和。”此时宋真宗也带兵来到澶州。宋真宗这一举动大大的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
赵恒到北城后,认为士兵们士气高涨,于是留寇准在北城全权管理战争的各项事宜,自己回到了南城。这时,辽国却遇到了棘手的难题,尽管他们出兵十分顺利,但是他们的战线却被拉得太长,军队的补给远远不够,再加上孤军奋进入宋朝腹地,万一战败,辽军将没有任何退路。萧太后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有领导力的人,在出兵之前,她就做好了可战、可和的两手计划,她考虑到辽军首战就失败,大将军战死沙场,军队气氛低迷,恐怕很难胜利。萧后采用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去澶州转达了愿意和解的意愿。
这也正中赵恒下怀,他当即将可以与辽国达成和解的意愿回复给宋朝,又让曹利用当做使臣去洽谈议和的事情。寇准在听到消息后,急忙赶回南城向赵恒上书,他认为辽国已经不再有能力侵犯大宋南下了,现在就是打败他们的最好机会,边防大将也认为如此,上书说辽军士兵已经疲惫不堪,而我军士兵士气高涨,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将他们一举打败,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只可惜赵恒对辽心存畏惧,不敢趁机出兵,一心只想和解,解决问题,而朝中大臣们也都惧怕辽国,表示支持和谈,无需出兵再战,甚至联合起来将矛头对准寇准,寇准无奈下也只得同意议和。双方都愿意和解,一开始辽国要宋朝归还被夺走的土地,赵恒是个贪图安逸的人,害怕割地求和会遭人唾弃,于是派曹利用去议和说:“只要是不割地,可以讲和,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你,百万钱财也不成问题。”曹利用就问底线是多少呢?赵恒一心结束战争就说道:“在的情况下,百万两也可以给。”
2、和平谈判
宋辽进行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
宋辽结为兄弟之国,因为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宋辽将白沟河作为分界点,双方后退撤兵;如果有越过白沟河的盗贼或逃犯,双方都要交出来不能包庇,两朝边界的城市和地区不能修筑堡垒。
宋每年都要向辽提供助军费和布匹。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双方可以相互进行贸易。
岁币的问题上,双方一心求和,多次讨价还价之后,达成一致协议,宋朝每年给辽国三十万银绢。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的一些地区开设榷场,对外进行交易。北宋的许多技艺例如,陶瓷和印刷技术等被传往了辽国。北宋受人欢迎的香料、茶叶、瓷器、丝织品等工艺品也在辽国,辽国则用羊、骆驼等牲畜多种方式来进行交换。民间的交易也变得更加频繁,辽宋贸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也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情感与友谊。澶渊之盟后,寇准立下战功,但功高盖主,受到了宋真宗的猜疑。宋真宗害怕他就把他贬谪了,任命主和派王钦若为宰相。此后,宋朝再也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打算。
3、大厦将倾
公元1009年,萧太后病死。1011年,就在去世后一年,韩德让也随之去世。接着,辽国内部为了争权夺位,,辽已经失去了大规模兴兵南下的能力。澶渊之盟后,百年里,两国相安无事,没有发生战争,但是有过两次双方的交涉。1042年,北宋与交战,趁这时辽国通过威胁等手段拿走了北宋部分土地,又索要白银和绢各10万交给辽国。另一次是1074年,辽以宋在边境修筑堡垒违反约定为借口,要求划界。宋国同意以分水岭为界,放弃附近土地所有权。
1、百年和平
澶渊之盟,使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花上了休止符,两国百姓也有了和平发展的短暂喘息时间。宋辽边境也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这一盟约的达成,为朝廷节省了战争所必须的巨额开支,盟约中签订的数量远远少于军队打仗支出的费用,避免了因战争而造成的繁重徭役,也相对的减轻了朝廷的税收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相对长久的和平,这是战争无法带来的。盟约之后,宋辽贸易开放,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实力,实现民族的大融合。
2、一触即溃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一百多年间没有再发生过大的战争,因此便促使两国的兵备松弛,也导致两国后来都被金国轻而易举的打败。之后,辽国的残余势力西迁并在西域建立。而宋朝也失去了大量的土地,被迫无奈下向金国称臣。
总结
澶渊之盟虽然换取了宋辽双方的短暂和平,但是两国并没有在和平之时努力发展,反而居安不再思危,步步落后,军队力量大大减弱,最后失去了保护自己的力量。随着金的强势崛起,宋辽也成为了历史长河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