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二百多年时间里,为何没有外嫁过一个公主
日月不易,永照大明,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起的大统一王朝。中央集权高度集中,武力统摄思想落实到了现实,二百多年时间里,没有外嫁过一个公主,不屑于和亲这样重要的政治拉拢手段。
多个皇帝带头御驾亲征,甚至还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封狼居胥的皇帝,堪称是最为硬气的一个朝代了。
与明朝的敌对战争状态持续了61年的时间,最后清胜明败,明初虽武力鼎盛,但国运已尽,难挽将倾之大厦。在这场力量的竞赛与智谋的较量里,终究是更胜一筹。两个朝代打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应该是针尖对麦芒,但是仍然拜谒了的陵墓,甚至行了三跪九拜之礼。
第一次南巡时是十月下旬,康熙骑着马进了城,尊贵的天子第一次远道而来,所以热情的百姓夹道跪迎。虽然对此事早有耳闻,但当皇帝进城后还是震惊了。来围观跪拜的百姓太多了,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但是爱民日子的康熙并没有派人驱赶走道路上的百姓,而是刻意放慢了骑马的速度,让百姓们免礼。
康熙在江宁府停留的数日期间,体恤民情,微服私访了很多贫困农户,将百姓的苦日子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除了基本的关心民生的政务外,康熙还带着群臣一起来到了钟山,对着明孝陵拜祭了朱元璋,这一段在《清朝文献参考》等史料中均有记载。棂星门内不远处便是明孝陵了,康熙在门外下就下了步撵,丝毫没有顾虑到自己的身份,在进陵墓前与进了陵墓后,各行了一次三跪九拜之礼。
万人之上的跪拜了朱元璋的陵墓,而且礼数非常到位,让人有些惊愕。看到陵墓有破损的地方,康熙还嘱咐大臣拨款来修葺一番。但这还没完,康熙嘉奖了守陵人,赞扬了他们的认真负责。而后康熙亲行祭酒,在陵墓前有感而发,现场创作出了一篇祭文,内容高度评价了朱元璋。
临走前康熙回想到城中百饶幸福的生活,目睹了南京城池的盛大后,心中油然而生出对朱元璋的敬佩赞赏之意,提笔写下了这四个大字。现在这四个大字还刻在了陵墓的石碑上,供后人瞻仰。这是对朱元璋在位时国家综合国力的高度评价,康熙觉得朱元璋在位时国力昌盛,堪比宋唐盛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举并不是单纯地敬佩朱元璋,还有笼络广大封建主人心之意。毕竟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样有利于巩固和加强统治。其实这两位皇帝之间“颇有渊源”,明朝开国皇帝和清朝皇帝,而且明朝和清朝针锋相对,前后相接更迭的朝代本该水火不容才对。
以往改朝换代时,前朝宗亲子弟几乎都被了,并非是上位者手段残忍,如果留下了一个血脉,日后必定会招致复国的叛乱。甚至还有皇帝会将前朝的宫殿和陵墓等销毁,以示威仪。
奠定了清王朝根基的努尔哈赤跟明朝有着血海深仇,祖父和父亲皆丧命于明军刀下,杀亲之仇不共戴天。努尔哈赤揭竿起义时带领的13副甲胄,就是父亲留给他的。
从汉人统治者到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跨度不是习俗不同这么简单的,大多数汉人地主都不满于的统治。为了加强政权,清朝皇帝格外注重对汉人的镇压,自入关时起,对明朝后裔的追杀不断。胆敢有人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见一个杀一个,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即使是康熙在位时,“朱三太子”的招牌仍偶有出没,他也只能尽数绞杀。那被明朝后裔搞得头疼不已的康熙,为何还要对朱元璋行此大礼呢?
当时江南一带的反清复明情绪较为高涨,如果视若无睹的话必会形成大患。旧朝官臣与民间串联蠢蠢欲动,不仅是为恢复明朝,同时也为了反抗满族人的统治。少数民族的上位令汉人不满,而且登基的手段难以服众。康熙为了平复民心的躁动,同时也是为拉拢江南一带的名人志士,更是给了民众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
虽然对着明孝陵三跪九拜了,但是改变了许多心中不忿的人对他的成见,巩固了皇权的统治,民众的抵触心理也有所改善,一举多得。康熙极高的政治手段显露无遗,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他推崇重农业、兴西学,文化教育与农业发展双管齐下。为了能让农业顺利发展,广修水利工程,疏通河道,限制了贵族对土地支配的权利,多项免税政策层出不穷。
除此以外,有了严重的冗官现象,康熙还恢复了如京察、大计等的官员考核制度,筛选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官员大臣,坚决排查在职的闲官。
不仅政治手段高明,康熙的军事才能也异常出众,三征塞外,平定三潘,驱逐沙俄,保证了国土的完整。康熙在位时边境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少数民族也很少敢入侵清朝的领土。
一系列明智有序的管理制度,维持了清朝的长治久安,为此后两百多年的统治打下了殷实的基础。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家安定皆得益于康熙的英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