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已经实行胡服骑射,为什么还是打不过秦国
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已经实行,为什么还是打不过秦国?要知道灵王时期所实施的“胡服骑射”在后世有着很高的评价,胡服骑射让赵国建立起一只战队,下面双元制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这支骑兵战队在战争中有着十分强大的威力,凭借这支军队他成功进攻了,又进攻了胡地,当时,经过“胡服骑射”的赵国成为了除秦国以外最强的国家,但是赵国最终还是被秦国给灭了。
这当中原因有很多,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当时赵国的贵族高层争相斗法,严重损耗了国内的资源。另外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被秦国所灭亡了。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处于“”,在严峻的环境之下,难以发展经济
众所周知,在战乱频发的年代,自然环境对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春秋时期,,思想开放,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思想。在那种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下,自然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战国时期的秦国独占关中平原和四川平原的大部分,、占领着中原地带,拥有着黄河流域所冲刷出来的肥沃土地,占据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占领着山东临海地区和部分华北平原,占据着南方大部分地区,而赵国所占据的土地在当时的局势下可以说是最为贫瘠的。
赵国被南北走向的太平山脉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是现今的河北平原,因为地势较为平缓土地较为肥沃,这里是当时的主要政治中心,西部是山西高原,这里是最早的赵国人活动区域。此外北部、西部的边境大部分以山区为主,虽然地势不好,但这里却是重要的农耕地区,也是赵国人民集聚的地区。
由此可见,当时赵国境内缺乏大面积的耕地,虽然有河北平原,但却不是人口聚居地,也不是经济重心,这种自然条件就决定了赵国人民不可能像当时其他六国那样依靠农耕,正常生活下去。
为了生存,当时的赵国人不得不开发其他的技能,在当时赵国的境内的土地主要分成了农耕区,游牧区和农牧兼并区三种类型。因为生产形式的不同导致了国内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也就加剧了社会矛盾。
同时赵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并不优越,赵国处于“四战之地”,西边是韩国、秦国,北边是燕国,东边是齐国,南边是魏国,还有中山国。
这种自然环境也导致了军事环境势力,因此赵国自上而下形成了尚武的风气。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私斗”成风,“法制”难以推行
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众所周知,“燕赵多慷慨悲凉之士”。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赵国的人民更偏向用武力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因此整个社会上“私斗”成风,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赵国很难像秦国那样在社会基层推行“法制”。
社会基层是如此,国家政权高层也是如此,只不过高层的私斗相对来说更加残酷,所牺牲的生命更多,据记载,自赵国开始到被秦灭亡的十二代中,就有就次极大规模政变兵变所引起的作乱妄杀。
在战国时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兵变事件多过赵国,政治上的跌宕起伏必然会引起高层之间的信任危机,
正是因为这种隐藏的危机使后来秦国的“反间计”大大奏效。当时的、相当于赵国的国家基柱,他们二人的陨落,让后人惋惜。
三、政治环境影响:赵国改革之后虽有走向封建专制的趋势,但是相比于秦国,贵族政治仍是主导。
政治制度是社会高层统治人民的工具,赵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也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赵国兵变、政变事件多发,政治制度极其不稳定。
时期,各国相继开始变法,大都建立起了完善的政治制度,赵国官僚政治的开端在时期,赵烈侯听取公孙连的意见选贤任能,以官员的功劳德行来评判任命官员,开了赵国政治改革的先河。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官僚机构已经比较完善,除了中央官僚制度以外,在地方上还建立了郡县制。
但是变法中存在问题,比如说,虽然是官僚政治改革,但其中还有着很严重的贵族政治的痕迹,贵族集团还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赵武灵王死后,政治制度的改革宣告失败,贵族们纷纷拥兵自重,常常对政局进行干预。
而此时的秦国呢?在变法之后,国家制度已经十分规范,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文化。在法家思想的统治下,秦国建立起了守法、信法的政治价值,过去贵族的世袭特权被废除,朝堂中一片安定和谐。
四、内耗严重
秦国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导致各阶层崇尚“私斗”,这必然会引起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在这种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社会生产自然无常运行,直接原因就是导致了经济的发展落后。
经济落后就会导致国家无法提供完善的军事储备,那么军力自然会白白流失,在,财力、军力的流失,必然会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
在经历过战争后本该潜心发展的赵国,却依然处于“私斗”盛行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本就的赵国还要遭受风雨的摧残,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赵国在当时六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只会越来越落后,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一战”之后,赵国就再也没有崛起。
五、“胡服骑射”的影响
众所周知,的崛起离不开“变法”,而赵国的强大也离不开“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无疑是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让赵国在与胡人、中山国的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最终可以与一教长短。
但是,改革只在军事领域,不涉及经济社会,所以并没有使赵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赵国本来就是多种人口杂居之地,经过赵武陵王的改革,处在赵国人骨子里的豪放、粗狂甚至是野蛮的风气更加深入骨髓,这对赵国本来就存在的“好斗”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胡服骑射”,虽然加强了军事力量,但也将社会顽疾大大加深,最终导致了赵国的灭亡。
六、自然灾害的影响
战国末年,赵国曾发生过两次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公元前231年发生大地震,自乐徐以西的地方大部分建筑物都有倒塌和损害,据记载当时地面裂开的口子东西有一百三十多步长,这场大地震无疑给赵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公元前230年,赵国又遭遇了大旱,这给刚刚经历过地震的赵国,又一次沉重的打击,这两次灾难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胡服骑射”对于赵国来说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并且对后世的政治军事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但是赵国灭亡的原因是来自多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粗犷好斗的社会风气,而“胡服骑射”这次改革并没有改变这种风气,反而加重了这种风气的盛行,因此赵国到最后也没有避免被秦国灭亡的命运。赵国的灭亡也告诉我们,精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要想长久的安稳就必须在国内建立起一种统一的思想,取得人民精神上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