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江南时期,农业为何能得到快速发展?
农业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时期,农业的精细化程度加深,传统农业发展定型。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时期,我国人口膨胀,人地矛盾激化,在“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导下,农业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发展迎来了繁荣发展时期。
明代时期江南地区又是我国经济的中心,江南地区人口繁多,水田和棉桑发达。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文教鼎盛,江南地区的文人和官员的数量十分多。
他们立足自己的家乡,或进行地方性农书的写作,或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进行专著类的农书写作。地方性农书的大量出现,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趋于精细化的标志。
农学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明代江南地区的农业相比于前代有了很多进步和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商业化比重增加。
同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尖锐。在这些背景情况下就造就了江南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繁荣局面。
一、明代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概况
1、稻作农业的发展
明代江南地区农业发展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从原来的粮食输出区变成了输入区,从朱元时期的“苏湖熟,天下熟”变成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
造成这种变化的一个原因就是江南地区人口的增加,导致粮食需求变多,如果本地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其需要的话,就必须从外地调入粮食。
造成变化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江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在耕地总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势必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
明朝时期,随着多熟制的发展,我国肥料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于是农民们广开肥源,注意肥料的保存和积制。
2、耕作制度的变化
在明代中后期,农业经营方面最为显著的进步是一些地区发生了从粮食作物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的转变。由于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加,导致了耕作制度发生变化。明代时期,江南地区实行稻麦复种制,即种植晚稻和春小麦。
宋元期间,棉花传入我国,一开始在福建、广东、关中等地区种植,时期,松江地区也广泛种植棉花。到了明朝初年,曾经下令种植棉花,明代的江南是全国著名的产棉区。
其中崇明县的棉花种植十分的广泛,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田地大多开垦完毕,再无大块的荒地供居民开垦。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种植棉花势必会导致水稻种植面积的缩小。
3、多种经营的发展与生态农业
在人地矛盾尖锐的江南,仅仅依靠种植粮食作物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并举,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实行集约化生产。明代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商品化明显,人们广泛种植商品性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靛蓝、乌桕、黄草、灯草等。
江南地区发展多种经营最为常见的就是农牧结合,当时的农民除了养猪、牛外,还会养羊,此外还有鸡、鸭、鹅等家禽。
养猪既有经济收入,又可以用猪粪来壅地,一举两得,而猪饲料可以用农家酿酒的所剩下的酒糟来代替丝毫不会浪费。
同样,羊可以用桑叶来饲养。除了农牧并举,江南地区还发展出了我国最早的“桑基鱼塘”的生态农业。
江南地区被称为“泽国”,农民过着“饭稻鱼羹”的生活,因此渔业在农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江南地区的农业思想
1、“粪多力勤”总指导思想
我国古代的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在单位面积上尽可能的种植粮食,必须大量使用劳动力。种田是一项辛苦活,的《悯农》一诗是最好的写照。
要不惜功夫,多多耕耘,这样才能够勤劳致富,此为力勤。并且由于明代实行多熟制,农作物的种类也增多,为了弥补多熟制下土地肥料的损失,不得不广开肥源,广积粪肥,其为粪多。
2、合理分配管理农田雇佣劳动者
作为一个经营地主,在怎样合理安排劳动力和怎样分配劳动报酬,经营自家的农场上有一套自己的见解。
经营地主对待工人的态度不是一昧剥削,而是适时给予工人一些好处,从而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这里固然有地主作为剥削者对雇工进行人格上的侮辱外,但亦可以看出地主认为要给雇工相应的报酬,不可当牛使唤。
除了基本的工银之外,对工人的伙食主张根据季节实践每日提供点心、早粥、酒水等吃食。
明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对农业活动的管理,也有对从事农活的雇工的管理,这既离不开所在地的习俗,重雇佣,轻租佃;
也离不开当地人的务实之风。明代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快速,但是在论及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也要论及农业思想。
明代不同于前代的喜爱论及“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着眼于农场管理类思想,是我国古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