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女性审美究竟是什么样的 古人真的以
你真的知道审美吗?双元制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代时期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以胖为美是不是真的?
通过前后的变化,分析唐代女性审美习俗演变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这是的一首诗歌,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是在表达一种对于女性审美的理解。
苏轼也许只是想要表达一种女性无论是瘦是胖都是可以非常美丽的,并没有说女性瘦就一定美,或是胖就一定美。
可是时至今日普遍认知中都将唐代的女性审美定为了“以胖为美”,这是没有太多史料证明的,而且可以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唐代所谓的女性审美并非“以胖为美”,而是一种壮硕丰腴的审美。
可是这个审美标准也并非是贯穿整个唐代的,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历史分界线,那就是安史之乱。
可以说安史之乱是唐代非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折点,也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唐代的女性审美标准自然也包含其中。
根据各种史料记载以及诗歌绘画中都能看出,唐代初期认为女性身材丰满、匀称、圆润才是最美的,可是到了唐代后期又变成了觉得女性体态苗条、纤瘦才是最美的。
关于这个审美标准的转变的原因也是非常值得探究的,这个原因所代表的其实也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政治的改变。
一、安史之乱之前的唐代女性审美是以胡人的壮硕为美
历史毕竟是已经发生的且没有绝对事实的,因此很多对于历史的定义都是推测加史料佐证而形成的,如果出现了偏差也是情理之中。
比如说关于唐代时期女性审美标准这个定义,大部分人都会说唐代是以胖为美,其实更准确一点的事实却是唐代的女性审美并不是以胖为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1、唐代始建时期胡人女性审美开始入主中原成为主流审美
其实中国有史以来并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以胖为美的时期,而唐代只能说是最接近以胖为美的时期。
但是本质上却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唐人所谓的胖指的是女子体态壮硕丰满,远远不是胖这个概念。
唐代初期之所以会出现以壮硕为美,与唐代的统治阶级有着很大的关系,唐代时期统治阶级是家族。
而李氏家族虽说是有胡人血统,但是却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只不过再观其皇后妃子等的女性人物却并非如此。
对比陈寅格先生曾说过“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皆是胡种,而非。”
从这可以看出唐代的女性当家人物基本上很少有汉人出现,这也就形成了统治阶级鲜少有汉人女性审美的出现。
统治阶级对于文化审美等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皇室具有强烈的胡人文化,而胡汉融合自然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经阶段,只不过统治阶级是胡人文化占据上乘那么必然导致社会审美也会如此。
2、唐代盛世时期女性审美与普遍印象中的女性审美有很大差距
胡人之所以会以壮硕为美其实非常好理解,这是人类演化的自然选择。
胡人一般都是指代生活在中国北方或者是西北方的,这里面就涉及了两个方面的自然选择,一个是人文一个是自然环境。
北方和西北方都属于寒冷地区,因此在这里生存需要拥有很高的抗寒能力,因此如果身体瘦弱没有足够的脂肪来抵御寒冷,那么就很难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
而人文选择则是因为游牧民族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还要每天放牧,这些都属于是高强度的生活方式,因此游牧民族的人身体都十分的强壮,总有漂亮的肌肉。
而且游牧民族的主要食物就是肉和奶制品对于人体肌肉的塑造也是。
因此两种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胡人就形成了以壮硕为美的女性审美标准,这种审美标准在盛唐时期更是明显。
比如说在《陈风·破阵》中就写到了“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硕大且。”《唐风·椒柳》“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这两首唐代的诗作都反映了唐代时期的一种审美,那就是认为女性身材硕大高挑是一种美丽的象征。
因此可以证明大众所认为的以胖为美是不完全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以壮为美。
二、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女性审美由胡人审美又转变为汉人审美
“审美文化……终究是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这一点用到安史之乱前后唐代女性审美上非常的贴切。
上述提到的唐代以壮硕为美,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就不复存在了,而是逐渐被汉人的审美所取代。
1、安史之乱之后唐代逐渐衰落导致胡人女性审美的衰退
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久,这八年的战争使得唐代由顶峰瞬间骤降到了谷底,这场战争的消耗也使得唐代再也没有多余的力量重振旗鼓,中国开始步入了的混战时期。
唐代朝廷统治权利的下降自然也会导致皇权影响力的减弱,当初因为皇室影响而行起来的以壮硕为美也自然开始消减,汉人的审美标准也开始慢慢的复苏。
而且安史之乱的发生也是由胡人引起的,所以说中国的百姓对于胡人以及胡人文化也产生了抵触心理。
更有人认为北方汉族虽然说属于汉族一系,但是长时间与胡人交往,其汉文化已经不纯,也对其产生了抵触情绪。
这就是所谓的当初有多崇拜,现在就有多大的爆发力,就连也曾作诗《胡旋女》感慨“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其间所表达的就是对胡人的一种感慨。
2、以瘦为美的南方汉人女性审美占据了主导地位
胡人审美失去了主导地位之后民众的审美自然要向另一个方面发展,那就是恢复审美,而这个汉人审美更多的是偏向了南方女子的审美标准。
而南方女子的审美标准大多是以身材苗条纤细,皮肤白皙为美,所以说受到这样的审美影响。
唐代的女子审美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除了安史之乱的推动之外,唐代的文人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说闻名遐迩的《题城南庄》所描写的“去年今日此门中,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中所描写的就是典型的一种南方审美,将女子比喻成桃花一样娇嫩柔美。
除此之外在唐诗中还有非常多类似的描写“鼓摧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这里依然是认为女子纤瘦为美,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代后期所追求的瘦美与前朝还是有些差别的。
比如说之前是“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这里所赏识的瘦美就是单纯的瘦没有太多美可言。
而唐代后期的瘦则是增加了一种柔软在里面,不但要瘦还有软,不然跳起舞来身体僵硬哪来的美感可言。
上述提到的文人对于唐代的女性审美变化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上述的记述也能看出其原因就是文人所作诗歌对于社会审美的影响。
社会中能够达成一致的观念那么必然会选择流传最广的,可是古代社会的信息流通是非常缓慢且困难的。
而唐诗就是最好的传播途径,在安史之乱时大部分的文人墨客为了躲避战争纷纷逃往了南方。
在南方自然会受到南方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南方女子与盛唐时期的女子审美有着截然相反的一面。
文人于是纷纷执笔写下了这样一个美女的形象,于是南方审美自然也就印入了百姓脑海之中。
三、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女性审美发生巨大转变的原因探究
唐代初期统治阶级的女性审美引导了百姓的普遍女性审美标准,于是人们就一致同意将胡人以壮硕为美定为女子审美的标准。
可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社会发展改变了这个现象,人们对美的定义又发生了改变。
所以说中国的主流审美基本没有过以胖为美的时期,唐代之所以会被误认为是以胖为美是多重的。
一个是统治阶级的有意引导,毕竟唐代初始是属于太平盛世,而且还出现了、这样的鼎盛时期。
在太平年间之道就是思想文化的控制,因此唐代的统治者想要一统审美也是情理之中的,当然除此之外他们还试图将胡人的其他很多文化礼仪都融入到汉族之中。
只不过唐代的统治阶级并没有保持住长治久安,失去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也是。
毕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审美时时刻刻都是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1]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格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 刘晌 中华书局
[3] 《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 张仁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中国审美文化史》 于安澜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