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到底是什么样的 画像和本人不像为何

世界历史 2022-07-27 08:00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对古代犯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犯人被通缉的时候,通缉令上面的画像和本人一点都不像,朝廷为什么还能找到逃犯?

  那么这份缉令长什么样子呢?难道真的画着古人的样貌吗?

  这份记录叫做《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由朝廷丞相御史府制作的通缉令,是一份“丞相级别”的犯罪记录,可见这份通缉令在当时的分量。

  通缉令中通缉的是一名叫“外人”的婢女,当时的第四子因为诅咒案自杀,朝廷为了追查余党,这才发布了这份通缉令。

  通缉令中并没有画像,由于那时候的纸张还没有普及,所以其实这份通缉令所使用的是竹简,而想要在竹简上绘画出犯人的样貌,的确非常困难。

  这份通缉令有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述犯人的姓名、样貌,其中甚至精确到犯人的脸型、身形、发色等,对犯人的外貌描述极尽笔力。

  后半部分就主要记录了这张通缉令在各个区县层层通关的记录,哪些对方发现了疑似犯人的踪迹,哪些地方没有异常等,都描述得。

  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纸张开始普及,人们作画更加普遍,通缉令也就开始逐渐绘画上了犯人的样貌。从之后,通缉令上就出现了画像,以便于人们辨认。

  我们时常在电视剧中看到抓捕犯人的通缉令,一般都由官府张贴在墙上,这时候百会围过来议论纷纷。

  只见墙上的通缉令只用非常抽象简陋的方法描述出犯人的样貌,要么是寥寥几笔,要么是夸张丑陋。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个疑惑,老百姓们真的能认出来犯人吗?

  当然了,电视剧中为了省事,都是随意画两笔敷衍一下观众,真实的古代通缉令会着重画出犯人的长相,至少会将特征体现出来。

  不过说实话,特征画得再具体,也不可能跟犯人一比一还原,按照这样的通缉令寻人,能找到犯人的概率非常低,这种通缉令的弊端非常多。

  首先就是时效性的问题。

  我们了解,现代的技术非常发达,想要寻人,只需要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就可以了,甚至时光再倒退几十年,也可以将通缉令复印出来,然后张贴在大街小巷。

  但是古人却没有这样的技术,那怎么办呢?那就需要师爷出山手动画像了。

  一般师爷会先画上犯人的样貌,然后再具体描述犯人的长相、特点等,最后再说明所犯何事,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

  因为画像需要通过省市府州县等层层张贴,需求量是十分庞大的。

  所以师爷画像的时候几乎要把手累断,如果衙门有条件的话,也许会雇几个帮忙一起画,如果没有条件,那就只能干等着师爷画完。

  这样就会错过抓捕犯人的最佳时机,等到师爷全都画完了,犯人肯定也跑得差不多了。也许会有老百够提供一些线索,但是等到官员们追查过去,犯人已经没有了踪迹。

  其次,老百姓不识字,就更加增加了寻找犯人的困难,古代没有义务教育普及,普通的老百姓大字不识一个,出来围观通缉令,也是大多看个热闹。

  官府也了解这一情况,一般也会派出人员去村庄中讲解,不过因为地方村庄又多又乱,一来并不能各个小村小户都能顾及到,二来百姓口口相传之间也免不了导致信息错乱。

  所以其实通缉令在村庄中的作用有限。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古代没有电脑,无法准确地获知犯人的样貌,所以其实师爷画像的时候,是根据目击证人描述的外貌一通瞎画。

  那么画出来的画像可想而知,根据别人的描述,这个犯人有可能是,也有可能异常抽象,还有的犯人甚至长了两个头,根本不像个人。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师爷是按照犯人真实样貌画的,那最上级的师爷画完画像以后,下级府县的师爷再比着画,一级一级传下去,画像中的人就更难辨认了。

  因为画像一般也只能强调犯人的特征,无法画出真实的样貌,所以很多百姓看到跟通缉令上的画像相似的人,都是,先抓到衙门再说。

  时期,就曾发生过认错犯人的事:

  当时一个叫做林驸祖的秀才好端端地在大街上走着,突然被官兵抓起来了,非说他就是。

  林驸祖气的破口大骂,直言认错人了,但是官兵根本不听这些,毕竟衙门里喊冤的人多了去了。

  官兵一路将他押到了京城,京城的衙门拿出画像一看,还真就长得,当即就要扔进大牢。

  好在这时候,有位在门口路过的乡亲认出了林驸祖,证明了他的确不是文天祥,官府这才放人。

  后来林驸祖找到文天祥,告诉了他被官府错认的事,文天祥还因此写了首词大骂官员眼瞎。

  那么我们了解了通缉令的弊端了,也就是说依靠通缉令抓到犯人的可能性并不是那么大,那么为什么官府还要费劲张贴通缉令呢?

  官府当然也不是傻子。

  虽说有弊端,但是也有一定的好处,否则通缉令不可能延续了几千年还流传至今,当然了,这种好处也仅仅限于古代。

  古代的交通并不发达,并且人口也没有那么密集,所以师爷画像慢没错,犯人跑得也慢,并且官府抓捕犯人可以骑马。

  骑马不但费钱,还格外引人注目,那么犯人肯定是不能骑马了,除了马之外,也没有什么比较快的交通工具了。

  另外,古人虽说没有身份证号,但是却需要“”,这个通关文牒可不是只有出城才有,上到省市,下到村庄都需要出示。

  古代设有里长、、乡长等基屋单位,出个门相当于要先向街道处打报告再向上报审,上面同意之后就会开路引。

  这个路引非常重要,上面会详细写明出行人的户籍所在地,去往何方,因何而去,何时归来,只要多待一天,马上就会被扣押。

  每个关卡都会设置“收费站”,查验比现在还严,只要工作的官员看到通缉令上有这个名字,必定会立即报告县衙。

  也有人说,那我不进城,躲在乡村的路边或者马棚睡觉不就可以了吗?其实这个办法更行不通。

  不光进村的时候需要路引,租房、住店都需要路引,夜晚之后就会宵禁,如果打更的人半夜还看到外面有人,那就说明这个人不正常,不把人扭送到官府才怪。

  另外,古代的村庄大部分是“家族式”的村庄,一个村子就那么几个人,大部分还都是宗族亲戚,联系比较密切。

  如果突然之间多了一个陌生人,乡亲们都会格外警惕,如果这个人有反常,自然是先送到官府去。

  一旦发现是犯人,那就别想逃掉了,古代由于阶层制度严明,砍头、诛九族等刑罚的存在,也是震慑人们的一大原因。

  别说是陌生人了,就算是自家人,为了不被牵连,发现以后,也会选择将犯人交出去。

  战国时期的变法将皇权集中,发明了“连坐”的制度,这种连坐制度一直持续到灭亡才结束。

  所以在这种残酷的封建制度下,就算你想包庇犯人,其他的亲戚们也不允许,一旦有人告发,那么极有可能被株连。

  另外,古代常常流行一句话:“重金之下必有勇夫”,这话说得没错。

  在《》中就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诏天下有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五万钱可真不是一个小数目。

  很多古代不是很富裕的百姓人家,全家一年的花销可能也就几百个铜板了,那么5万钱相当于现在的上百万的购买力。

  这笔钱能让全家人一辈子吃喝不愁,也有些通缉令只要是提供线索就会有奖励,所以也有些村民碰上跟画像相似的人,先扭送官府,万一是个逃犯呢?

  其实综合来看,这个通缉令的指望老百姓去抓到犯人只是其中一个目的,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让官府警惕。

  犯人一旦流窜,如果各地府县都开始戒备的话,那犯人几乎是寸步难行。

  各地官府会根据画像抓来很多比较相像的人,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犯人,通过对比审问以后就能得知了。

  那么这样的确是能抓到犯人,但是也就造成了抓错率极高,很多地方腐败的衙门为了跟上面有交代,对抓捕来的人屈打成招者不在少数。

  也有的确实抓到了犯人,但是一对比跟画像没有半点相似之处,这就比较尴尬了。

  所以其实古代的各种看似不是很科学的制度,实则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虽说功效不是很高,但是搭配代残酷的封建制度,反而能发挥作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