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官员退休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待遇如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谈起退休,大家首先最为熟知的就是如今的退休年龄。根据《公务员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公务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休。
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男子和女子到了这个年龄之后,就可以办理退休手续,拿到退休证,可以享受我国的退休待遇。我国的养老金平均水平为每个月2300多元,从平均水平上看,退休养老金还是不低的,每个月能拿到两千多,退休后算是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也得益于我国如今的发展和富强。
那么“退休”这个词,也并不是只有现代才有,其实在古代也早有“退休”一说。不过在最之前不叫退休,叫“致仕”,也有的称为“致事”、“致政”、“乞骸骨”,但一般多称呼“致仕”。意思是指辞官归乡,和如今的退休如出一辙。
从字面意思上看,很好理解,“致仕”,仕指的是仕途,为官之路的意思,本义就是做官。所以古代的“退休”,也就是“致仕”,只针对官员,不涉及其他平民百姓,和如今的退休还是有所差异。
当然,现代的退休,也是逐渐从古代封建社会数千年的文化历史演变而来。
古代有关退休的最早记载
上文我们说到过,在古代最早的时候并不叫“退休”,而称之为“致仕”。致仕,就是将官位和俸禄还给君王的意思。
《公羊传·宣公元年》里就有所记载:“退而致仕。”
《白虎通义·致仕》中也有记载:“致仕者,致其事于君。”
最早起源于周代,《礼记·曲礼上》有明确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意思是说,大夫(古代官职)70岁才可以辞官归乡。
春秋时期,又出现一种新的称呼:“乞骸骨”。
最早见于《春秋.外篇.重而异者》:“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不过在西汉末年时,才逐渐形成一种制度,这个时候很明显地分为官员等级。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方可才有“退休金”,就是拿到原先俸禄的三分之一,那以下的官员则不能享受这个待遇。
《汉书.卷十二.平帝纪》有所记载:“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致仕,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那什么时候才有了“退休”一词的出现呢?
“退休”一词最早出现于时期,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的《复志赋序》里,就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这么一句。
那既然“退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那今天一更就和大家说一下唐朝时期的官员“退休”。
唐朝官员退休的情况
唐朝官员退休一般大概三种情况:
1、唐令规定,年满70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退休情况,唐朝时期的“法定退休年龄”和周代并无差异,都是70岁。而且对官吏致仕(退休)制度把控非常严格,哪怕你还没到年龄,但你长得像到了退休年龄,也要致仕。
那么为何一定要规定在70岁呢?因为人到了70岁,基本身体衰老,器官衰竭,不管是行动能力,还是表述能力,再或者视力、听力等,都有所退化。已经不便在官场行走,处理政事。
《唐六典.卷二.致仕官条》里有所记载:“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那么相比前代而言,唐朝在致仕制度上有诸多改进,并且也比较人性化。虽然规定年满70要退休,但如果身体健康,不受影响的话,也依然可以管理政事,比如,等重臣,虽然年满70,但依旧在任,为国效力。
《唐六典.卷二.致仕官条》里就有记载:职事官“年七十已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釐务”。
2、身体不适,伤病在身
唐朝官员如果因身体不适,染上疾病或因伤病等原因,可以申请提前退休。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建功立业的武将居多,因为常见征战奔波,难免会有伤痛在身,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得到皇上的允许。
如唐朝的开国元勋,曾跟随唐太宗东征西战,屡建奇功,落得一身伤病,尤其是足疾。
贞观八年,在担任宰相年的时候,李靖以足疾辞任,而且言辞恳切。最终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恩准了,还特下诏书褒奖,进行赏赐,特许他依旧可以处理政事。为此,唐太宗还曾赏赐给他一根灵寿木手杖,帮助他腿脚不方便时使用。
《》里就有详细记载:“八年,诏为畿内道大使,伺察风俗。寻以足疾上表乞骸骨,言甚恳至...太宗乃下优诏,加授特进,听在第摄养。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禄赐、国官府佐,并依旧给,患若小瘳,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九年正月,赐靖灵寿杖,助足疾也。”
3、,明哲保身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时,就有很多的开国功臣都被屠戮殆尽,诸如、、等人,也让后世懂得建国后明哲保身的道理。
如唐朝的尉迟敬德,就是很好的典型,他是唐朝开国将领,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又参与,射杀齐王李元吉,最终封为上柱国、鄂国公。但这也让他居功自傲,自负其功,与、等宰相不和。
唐太宗李世民曾对此甚为不满,多次指责,最终才有所收敛。后来唐太宗和他说,有人说你谋反,这是为什么呢?尉迟敬德脱下衣服,给唐太宗看,展示身上的伤疤,这事才最终不了了之。
但在贞观十七年,尉迟敬德上表请求回家养老。此时的他才不到唐朝规定的“退休年龄”,只有59岁。最终朝廷同意,授予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之位。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里记载:“十七年,抗表乞骸骨,授开府仪同三司,令朝朔望。”
尉迟敬德此举无疑是明哲保身的举动,他明白,这一生已经功成名就,与其受到猜忌,还不如此时告老回乡,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综合而言,唐代官员选择退休,无非是这三种情况,但主要还是以前面两种为主。唐朝著名诗人的在《旅夜书怀》里就写有这么一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其中的“老”和“病”,正是唐朝官员致仕的主要原因。
唐朝如何办理退休手续
《唐六典.卷二.致仕官条》里有详细记载:“年七十已上应致仕,五品以上表闻,六品以下闻”。
大概意思就是说,年满七十,应该要退休,五品以上的官员,要上书申请,就是类似现在的书面申请一样,最终由亲自直接处理。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则由所属机构尚书省签发处理。尚书省事无不总,是唐朝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国家政事总枢纽。
也就是说,唐朝官员致仕,则还要分品级的不同分别由皇帝和尚书省处理。
唐朝官员退休可以享受哪些待遇
很多人或许都关心,那唐朝官员“退休”后,有没有什么“退休金”或者其他的福利待遇呢?
现代来说,如果到了符合退休的年龄,那每个月都会领到退休金,用作防老。而作为古代封建社会的唐朝,防老还是靠养儿,不然养儿防老这个词是怎么流传至今的?哪怕是官员,也是如此。
不过,唐朝对于官员退休,也有自己的一套安置政策。特别是那些有建功立业,尤其是开国功臣来说,退休后,得到的待遇是十分丰厚的。
就拿上文的唐朝开国功臣李靖来说,他因足疾提出辞任,最终唐太宗李世民特地下诏,对他首先褒奖一番,勒令在家休养,然后“封爵如故,禄赐、吏卒并依旧给”,再“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最后还亲赐灵寿木手杖。若足疾有所好转,可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可见对其器重,这在《旧唐书》里都有详细记载。
也就是说,像李靖这样的开国功臣,若“退休”,不仅享受全俸禄,参与政事处理,还依旧可以进行朝拜。但也不是所有的退休官员都享有上朝参拜的权利,不过只针对三品以上的退休官员。“开元五年十月赦:致仕官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
那不是开国功臣,是什么待遇呢?
“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唐朝规定: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可得全禄;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可得半禄;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意思说,对国家有特别贡献的,功绩很大的退休臣子。如房玄龄啊等人,经过皇帝特批,给予原官位的全部俸禄,作为“养老金”。五品以上的官员,只可得原先俸禄的一半;五品以下的官员,则赐良田。
因为按照唐朝当时时的规定,从一品到九品的所有官吏,都要授予永业田一百顷到二百顷,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这样五品以下的退休官员,虽然没有“养老金”,但仍可以获得一部分田地带来的收入,来保障其生活。
除了这些待遇之外,还针对所有的唐朝致仕官员,在法律上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就是仍享有议、请、减赎及荫亲属的法律特权。
《唐律疏议·卷二·以理去官条》记载:“诸以理去官见与任同。议曰:谓不因犯罪而解者,若致仕、得替、省员、废州县之类,应入议、请、减、赎及荫亲属者,亦与见任同”。
也就是说,在唐朝为官,不管你是什么品级,只要到了退休的年纪,最低起码能保障其生活,不会饿肚子,多少还有点财政收入。
古代官员退休制度,从汉起,作为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朝时期,已基本确立,而且其政策规定,相对来说,要完善的多。尤其是在经济、文化等相对繁荣的唐朝,对于保证官员的正常更替和前后衔接,有着积极地作用,也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
但作为古代封建社会的唐朝,所有的官僚制度,都是在为古代封建王权专制服务,它并没有让官员退休制度得到完整、彻底地实施。我们可以通过上文中的三种退休情况可得知,唐朝官员的退休,一般都是由自己提出申请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唐朝官员的新旧更替速度。它主要针对的是官员退休,对官民关系的负面影响,则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如今的退休政策,也是根据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变而来,它已经惠及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这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富强是离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