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出自哪个朝代?古代的一贯相当于多少钱
贯出自哪个朝代?古代的一贯相当于多少钱?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经常看点古代小说的人,对于书中常说“贯”应该是有印象的。“贯”,是魏晋时期,计算铜钱的单位。
也就是用绳子将一千枚铜钱穿起来。当时,一枚铜钱也叫一文。唐宋以后,在“贯”以外,又常用“缗”,一缗等于一贯。到了时,朝廷规定一贯是七百七十文。时,一贯也被称之为“一吊”。时期,一斤黄金称之为“一金”,相当于一万个铜钱。两晋时期,一两黄金等于六千到一万个铜钱。时,一两黄金等于十五或者二十贯,也就是一万五千到两万个铜钱。而时一两黄金差不多等于四贯。而银质钱,金元明清各个朝代都以“两”为单位。一两白银大约合两贯铜钱。明清时,一两白银合一贯铜钱,十两银子约合一两黄金。
“钱”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别称。譬如“孔方兄”、“阿堵物”等。据说“孔方兄”的来源是因为古代铜钱中间有方孔,故而称之为“孔方兄”,或者“孔兄”。《·鲁褒传》引鲁褒曾经写过一篇《钱神论》,其中有:“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而“阿堵物”的说法来自《·规箴》。西晋著名清谈家王夷甫,“雅尚玄远”,非常讨厌妻子贪恋钱财,王夷甫对钱的厌恶不仅表现在行动上,而且连口中都不说钱字。妻子故意想试验他,便命令奴婢晚上将钱缠绕在他的床上,让他无法下床。王夷甫早上醒来,见到满床都是钱,嘴里到底没说钱字,命令奴婢道:快快将这些“阿堵物”拿开。从此,后世文人便将钱又称之为“阿堵物”。
自古文人囊中羞涩,对于钱爱之深切,可又得之甚难,调侃取笑甚而鄙薄一下钱,给穷极无聊的生活增添一丝情趣也算是一种活法,本来无可厚非。不过就像王夷甫这类的连钱字都不说,也是非常少见。只不过,他如此厌恶金钱,暂不说他的日常饮食需要钱来支持,单单那些服侍他的奴婢想来也不是为了“仰慕崇高风格”主动前来,义务服务,一定会盘算薪水待遇,所以,王夷甫对于金钱的抨击,多少显得就有点矫情。
不管古代文人如何去定义金钱,但是金钱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属于文明古国,货币的产生也早。中国最早的钱大多使用贝壳。这一点我们从现在使用的汉字的结构就可以看出来。凡是与钱有关的字,大部分都有“贝”的偏旁部首。这也从一个方面看出来,中国文字产生时,贝壳作为金钱进行交易,已经非常的普遍了。不仅中国早期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而且世界其他较早进入文明的社会也使用贝壳。有人说因为贝壳在当时属于难得之物,故而较为珍贵,所以选择贝壳作为货币。这固然有些道理,但是当时难得之物绝非贝壳一种,何以只选择它作为交易的资格?应该还有其他因素才促使人们选择贝壳作为货币。有人说贝壳在时期不仅表示珍贵,更多的时候表示一种象征意义,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譬如国外就有将贝壳陪葬,以求灵魂获得新生的说法。
按照中国传说,轩辕黄帝的大臣柏陵已经创造出如刀形状的钱。这固然有夸大成分,不过,时期,中国已经有了龟贝银玉铜等当钱用,应该是可能的。最早的中国古钱大多铸造成耕器形状。到了西周初年,周太公开始把钱做成外圆内方,重量等于一铢。这种象征天圆地方的外形,构成了中国人当时的宇宙观。到了东周景王,觉得当时钱太轻,于是改革铸造大钱,直径扩大到一寸二分,重量为十二铢,并且铸上“宝货”二字。到了汉朝的五铢钱发行以来,历代都保持这个重量。开始实行币制改革,发行开元通宝,这开元钱的重量就是以五铢钱为标准。并且在斤两以下,不再计算“铢、絫”,而改用十进位,将钱称为“分、厘”,一钱就是指铜钱一文的重量,十枚开元钱就等于一两。以后的铜钱,基本上都维持着每文一钱的重量。唐朝武德四年的开元通宝和十五年的光绪通宝,重量几乎相等。千年之间没有变动,如果上推至西汉五铢钱,那么两千年没有变动。
不过,虽然中国古代的币制长期没有变化,但是物价却并不像币制一样稳定。他随着货币金属的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并且由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变动而变动。中国从以来,物价上涨了万倍以上的至少出现过五六次。金人治下中国北方曾经甚至一度涨到六千万倍以上!其他的百倍十倍以内的上涨,次数更多。至于因为天灾人祸所引起的一时的局部小波动,更是多的不胜枚举。西汉末期,发行错刀,一个钱当五千,两把刀就能收百姓手中的一斤黄金。宋朝时,发明了,以后的朝廷操纵更加容易。“钱不够,纸来凑”,几乎成为元朝时期政府一段时间内为解决财政困难的通行作法。
中国古钱的材质一般有铜、金、银、铁等。铜质钱最常见,从殷商开始使用,战国到清朝一直盛行。它是中国货币的主流。不仅使用时间长,而且使用的地域也广。北到现在的俄罗斯,南至东南亚都曾经在中发现过中国铜钱。相比起来,金质钱使用的范围则要窄的多。战国时期,最早出现雏形,秦时偶尔也用金质钱,时期,除了麟趾金和马蹄金以外,还有圆饼金。宋朝时黄金多用于宫中,可见,金质钱使用的时间并不长,范围非常小。银质钱,据说最早也产生于楚国,而且大多铸成铲形。汉武帝时期,也铸造过银钱,但是没有通用。唐代的金银只是作为一种宝,可以买卖。到了唐末才出现过银做货币的趋势。时,适用范围限制颇多,直到元代,才大量使用。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但是并不是主要流通手段,全国流通的主要还是铜钱。铁质钱,大约出现在西汉,宋朝、辽代也都用过,其中用的最多也最广。
当时在清朝做官的人,一品官,一年也就是一百八十两银子,双俸也不过三百六十两。这点钱,除了正常迎来送往,打点上司,基本不能维持官员的正常生活,贪污之风势所必然。所以除了贪污受贿,便用“征收耗羡”的方式进行弥补。执政,整顿吏治,将“耗羡归公”,出台“养廉银”,越是品级高的官员,养廉银越是优厚,例如,一些总督,一年的养廉银已经达到一万五千两白银。在这种情况下,正俸也就越显得微不足道了。
钱,不管怎么改变,从贝壳到纸币,到现在的虚拟支付,总是要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一旦维系货币的信用动摇,那么不管什么钱,到头来就是一堆废物。看看津巴布韦背着一麻袋钱去买米买面,虽然也算当际社会的“奇景”,但是这“奇景”的背后却是衣衫褴褛、,陷入人道主义灾难的津国百姓。民间俗语“钱能通天”,有“民”才能有“天”,无“民”,钱,还真成了“阿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