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强:忧国忧民的东汉宦官,一生经历如何?

世界历史 2022-07-27 08:00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吕强:忧国忧民的宦官,一生经历如何?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东汉时期,桓帝、灵帝在位的四十余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宦官干政惨烈的黑暗时期。许多宦官当道弄权,残害正直官吏和士人,欺压平民百姓,导致政治腐败。然而,就是在这个时期,也有一些头脑清醒、清忠奉公的宦官,忧国忧民,不惜以生命向恶势力抗争。吕强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吕强,字汉盛,河南成阜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吕强就进宫当了宦官。由于他事事小心谨慎,为人忠诚可靠,升到了中常侍的高位。时,按照惯例要封大宦官为侯。吕强因此被封为都乡侯。但吕强却上书灵帝,坚持不接受封侯,还说明了朝政腐败的根源就在宦官等人,劝灵帝远离宦官,信任贤人。在这道奏疏中,吕强又针对灵帝奢侈浪费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忠告。

  汉灵帝看了吕强的奏章,虽然知道吕强是忠心为国,但却不能接受劝告整顿朝政,斥退宦官奸臣。相反,灵帝只顾眼前享乐,不思长治久安之计。他聚敛大量的财富,搜刮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凡各郡国贡纳奉献,都需分别交到各官府。主管官员又都收取贿赂,称为“导行费”。若不交付“导行费”,主管官员就不向呈献。吕强为此又上疏进谏:“天下之财,都是陛下的资产。对于陛下来说,无所谓公私之分,陛下又何必聚敛私产?如今各官府收取郡国贡献,都索要‘导行费’,中饱私囊。各地谄媚之臣,又搜刮百姓,讨好长官和陛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贪官污吏都因此而飞黄腾达。民怨鼎沸,为祸不小。旧制,选举官吏是三公的职责。选拔上来之后,还要受试考核,才能升官。如今仅由尚书举奏,选举不当,亦无责任。这怎么能选拔到贤臣良吏呢?愿陛下深思。”

  吕强的奏疏,针砭时弊,言词恳切。恰似一声惊雷,但灵帝昏庸,不纳忠言,致使朝政腐败,日甚一日。由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终于爆发了。

  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在农民起义的威胁之下,汉灵帝寝食不安。为了能苟延残喘,保住自己的地位,灵帝召见吕强,寻问对策。吕强认为导致农民起义的原因是贪官污吏太多,而精忠强干之臣太少。因此,他建议诛杀朝廷大臣中的贪浊者,并派人考核选拔地方官员,惩治平庸昏聩官员及贪官。同时,他又建议大赦党人。

  吕强的建议都是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但他却触犯了宦官集团的利益。桓、灵二帝时期,最大的贪官就是宦官。他们手握大权,任用私人。从洛阳到地方的许多官员都是宦官的宗亲子弟或故旧好友。而吕强大赦党人的建议,更是对掌权的宦官集团的沉重打击。在东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有两大对立的政治势力,即宦官集团和官僚集团。以陈蕃、李膺等为首的一大批正直官员和太学里的大学生为了挽救东汉政权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始打击宦官。因而被宦官诬为结党营私的“党人"。桓灵二帝都曾下令禁锢“党人”及其亲属故旧,不许做官。吕强要求大赦党人,目的是用他们镇压农民起义。但却危害了与“党人”敌对的宦官集团的利益。因而,当灵帝接受了吕强的建议,大赦党人之后,宦官集团纷纷要求退避,并各自召回在各地任官宗亲子弟,以免受到考课惩罚。一时,宦官集团气焰收敛,政治局面略为好转。

  但因吕强身为宦官却打击宦官集团,在政治斗争中站在“党人”一边,宦官欲除吕强而后快。中常侍、等人共同向灵帝诬告吕强,说他与“党人”勾结,共同议论朝政,并意图废灵帝立新君,又说吕强的兄弟在各地为官,都是贪官污吏。昏庸无能的灵帝听说吕强企图废掉自己,十分恼怒,就派人胁迫吕强进宫晋见。吕强看到这种情况,明白灵帝一定听信了谗言,大怒,说道∶“我一死,天下就更乱了。大丈夫本愿为国尽忠,故而得罪邪臣。如今君主听信谗言,我岂能与狱吏辩驳,而受侮辱!”说完,吕强就自杀了。

  吕强死后,赵忠、夏恽等人仍不放过吕强。他们又对灵帝说∶“陛下召见吕强。他并不知道要问他什么问题,就匆忙自尽,可见是心虚而畏罪自杀。”灵帝,就下诏收捕吕强宗亲入狱,并将其全部财产查抄充公。可叹清忠奉公的吕强,身为宦官,不谋私利,忧国忧民,为君尽忠,却落得如此下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