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奕譞资质平平,为何一生都位高权重?
醇亲王奕譞资质平平,为何一生都位高权重?感兴趣的读者和双元制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醇亲王奕譞才质平平,没干过几件得到后人好评的事情,却一生位高权重,享尽荣华富贵。他原本是郡王,提拔他做了亲王,他的儿子(载湉)和()后被立为。
慈禧宠爱奕譞,原因很多。比如奕譞是帝的异母弟,后来又娶了慈禧的亲妹妹为嫡福晋,对于慈禧,他既是小叔子又是亲妹夫,是可以随时说心里话的自家人;再比如奕譞在政治上绝对唯慈禧马首是瞻,慈禧指向哪里,他就奔向哪里。挪用860万两海军建设经费修,就是他干的。不过,慈禧宠信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在1861年立下的奇功。
咸丰在热河行宫病死后,顾命大臣肃顺等人专权,引起了爱权如命的慈禧的不满。两宫常跟醇王福晋倾诉肃顺等人如何目无君上、专横跋扈。慈禧有次讲到动情处,号啕大哭说:“他们八个这样欺侮我们孤儿寡母,难道就没有人能出来主持公道吗?”看到姐姐这样伤心,醇王福晋豪气干云,立即代丈夫表态:“有七爷(醇王排行第七)在这里,两位太后只管放心。”两宫太后听了,马上召见醇王。奕譞明确表示此事“非恭王不能办”,亲往北京与恭王沟通,促成了恭王与两宫太后的权力联盟。
回京时,皇亲贵戚和朝廷重臣分为两路,一路护送咸丰帝的灵柩,为首的是肃顺,走相对较远的大路;一路保护两宫太后和幼帝,抄的是近路。九月,醇王召集北京西山健锐营武艺高强的兵士,以给咸丰帝接灵的名义,接近还在密云的肃顺。
当时保卫肃顺的是五个侍卫,虽然奕譞带去的人多一些,但因为不熟悉环境,双方很长时间都处于对峙状态。这时,醇王急中生智,授意旁边的人高喊:“首辅大人,京城有圣旨到!首辅接旨”这时正屋终于亮起了烛灯,肃顺一边起床,一边大发雷霆:“什么圣旨?先皇御封首辅在此,哪来的圣旨?”院子外的人只当没听见,继续高喊:“圣旨到,首辅接旨”听到外面的人老这么喊,肃顺磨磨蹭蹭地打开了房门,脚还没走出门槛,立即被几个刀剑手扑倒捆绑,并塞进事先准备好的牛皮口袋里。就这样,肃顺落到了慈禧手里。
奕譞深知大姨子的为人,在帮助慈禧清洗政敌后,又地替她寻找垂帘听政的法理依据。在奕譞代拟就的诏书中,他把英法联军侵略北京归罪于肃顺等人谋划不当;肃顺等人又朋比为奸,扰乱朝政,导致咸丰过于操劳,以至于病重驾崩;之后,肃顺又毫无人臣之礼,欺侮孤儿寡母,进而欺蒙天下。这张诏书的意思非常明白:由于八位顾命大臣的劣迹,大清皇朝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唯一的出路是以国计民生为念,打破常例,拥护垂帘听政。
奕譞不过是为慈禧个人办了点事,对民族和国家没有什么益处,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实在让人难以释怀。但皇家的逻辑不同于常人。在他们看来,自己一家一姓的事即是天下大事,谁做的事有利于巩固皇权,谁就是国家的功臣。慈禧是这样看的,奕譞也是这样看的。
晚清某天,醇王府演《铡美案》,当被铡死时,六岁的载洵吓得大哭,奕譞当众骂儿子:“太不像话,我21岁时就亲手拿过肃顺,像你这样,将来还能担当起国家大事吗?”很显然,在奕譞看来,自己当年在中捉拿肃顺,不是无耻的皇家与大臣之间的权力争斗,而是只是皇家毕竟不代表国家,老把皇家的事当成国家的事来办,以公共资源作为谋私的工具,国事必然弄得污浊不堪,或许这就是专制政权往往的深层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