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起后汉的?
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起后汉的?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输给契丹之后,就成为了俘虏,在契丹政府的施舍下继续生活。
契丹给了他50顷耕地,供他们一家人耕作。
既至建州,得田五十余顷,晋主令从者耕其中以给食。
时代,有人从北方回来说,石重贵和冯后还活着。而在石重贵墓志铭的记载中,他死于公元974年,也就是大宋建立的14年之后。
契丹当时的作法,和年间女真人的作法,并没有本质差别。
中原王朝的地盘太广阔,他们只能集中力量控制河北,把中原当成缓冲区;然后在此基础上蚕食山东、西北、江南。
而为了实现这种计划,都是先大举摧毁了中原王朝的旧权力核心,然后寻找机会蚕食一片混乱的中原王朝。
如果说有什么差别,仅仅是因为当时的契丹,在军事上并不具备吊打中原王朝的能力,所以这种战略根本就无法变成现实。
在双方军队大举开战,互有胜负的背景下,契丹不要说想大举蚕食西北、山东、中原、江南了,就是想把吃到嘴里的河北消化掉,好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后来的女真人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吊打中原王朝的军队,所以金军短暂回北方休养之后,就开始在大江南纵横穿插,甚至把大宋都追到了海上。
在这种背景下,女真人制订的战略,自然可以最大限度地执行。在这种背景下,中原王朝不要说收复失地了,就是想划江淮而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然了,中原王朝可以很快把契丹赶回时代的边界。一个很重要的偶然原因,是契丹王朝发生了内讧,因此,中原王朝收复河北时,难度相对比较小了。
契丹皇帝北撤后,刘知远很快就收复了汴梁,因为契丹起了内讧,所以刘知远整合北方五省的速度明显加快。
所以几个月后,北方五省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挂起了刘知远的大旗,只有河北省部分地区,还挂着契丹的大旗。
现在留给刘知远的任务,就是收复河北失地。
此时的中原王朝,还没有撕毁一切不平等条约的雄心、实力,所以他们的目标只是恢复到石敬瑭时代的边界。
当时的河北省(不包括幽州为中心的地区)有两大实力派,一个是坐镇从前魏博地区的杜重威,一个是坐镇从前镇定二州的麻答。
杜重威是时代的高级军政长官,地位一度与刘知远并列;虽然刘知远觉得跟杜重威并列有些羞耻,但双方当时的实力差距不大,所以刘知远也无可奈何。
麻答是契丹皇帝的从弟,现在是契丹留守河北的最高军政长官。
只要把这两个实力派清理出河北地区,中原王朝就算恢复了石敬瑭时代的边界。
最初,杜重威选择了站在刘知远的大旗下。但是不久后,听说刘知远要把自己调到别的军区,杜重威一时缺乏安全感了。
杜重威自以附契丹,负中国,内常疑惧,及移镇制下,复拒而不受,
调一个军政长官到别的军区,这是削藩时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这样一玩,军方大佬的级别虽然没有变,但是到了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对相关地区的控制力,自然会比较弱了,在这种基础上与中央政府对抗,自然会感觉力不从心的。
如果中央政府还继续削藩,他就会越走越被动。
杜重威不愿意接受这种事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后晋灭亡的罪魁祸首。
后晋皇帝、后晋都认为,后晋之所以灭亡就是杜重威投降的结果。而且杜重威被法办时,大家都争着糟践他的尸体,执法者拦都拦不住。
晋主至中度桥,见杜重威寨,叹曰:“天乎!我家何负,为此贼所破!”恸哭而去。
明年三月,太后寝疾,无医药,常仰天而泣,南望戟手骂杜重威、李守贞等曰:“使死者无知则已,若其有知,不赦尔于地下!”
高祖病甚,顾大臣曰:“善防重威!”高祖崩,秘不发丧,大臣乃共诛之,及其子弘璋、弘璨、弘璲尸于市,市人蹴而诟之,吏不能禁,支裂蹈践,斯须而尽。
在这种背景下,杜重威决定再度倒向契丹一边,甚至让自己儿子给契丹当人质,以希望换取契丹的帮助。
遣其子弘质于麻以求援。
但契丹在河北的统治也非常不稳定,所控制的镇定地区叛乱此起彼伏。最后,坐镇镇定地区的麻答率众狼狈而逃,杜重威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失去了。
但即便如此,刘知远围剿杜重威时也不轻松。有一次强攻城池,就伤了上万士卒,死了一千多士卒。
丙午,亲督诸将攻城,自寅至辰,士卒伤者万余人,死者千余人,不克而止。
最后刘知远接受高行周的建议,死死围住城池,因为外援没有希望了,所以这座城耗到最后,也是粮草吃尽,多一半人饿死,终于撑不住,于是选择了投降。
丁丑,重威开门出降,城中馁死者什七八,存者皆瘠无人状。
冯道等人也被迁到了契丹大贵族控制的河北地区,如果没有意外,他们恐怕就要永远被契丹控制。
如果真发生了这样的事,那么冯道后来的地位肯定会下降一大截。
问题是在关键时候,当地叛乱此起彼伏,麻答在河北地区一时捉襟见肘,于是冯道等人趁乱都逃回了中原。
辛巳,契丹主兀欲遣骑至恒州,召前威胜节度使兼中书令冯道、枢密使李崧、左仆射和凝等,会葬契丹主德光于木叶山。道等未行,食时,钟声发。汉兵夺契丹守门者兵击契丹,杀十余人,因突入府中。
冯道逃回中原后,继续当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佬。毕竟在那个时代,谁与冯道取得合作,就等于抓住了越来越强大的文职系统。
所以,不论谁当皇帝,也会积极拉拢冯道,并且承认冯道作为文臣一把手的事实。虽然说,冯道一直比较低调,但是再低调,他作为文臣首领之一的地位,也没有人敢怀疑。
当然了,与冯道地位相若的另一个文臣首领,却没有这样幸运。
李崧在后晋时代,也是坐最前排的文臣。但是很不幸,李崧与刘知远的关系一直不太好,关键是,他与现在的后汉权臣关系很紧张,于是他很快被清理出局了。
契丹耶律德光犯京师,德光素闻延寿等称崧为人,及入京师,谓人曰:“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乃拜崧。
打败杜重威后,刘知远的历史就要结束了。事实上,刘知远当皇帝的历史非常短,实打实算也就一年。
不过就在这一年时间里,后汉帝国完全建成了。
第一、在这一年时间里,后汉帝国的疆界已恢复到了石敬瑭死前的状态。
第二、在这一年时间里,后汉帝国的中央集权,就已超越了、、后晋。
杜重威困守孤城四个月,终于还是服输了。杜重威尚且如此,其它军方大佬更不用说了。
中央政府如此牛气,在此前的二百年里,好像还真没有这样的事。
事实上,如果中央政府如果真能这样牛,藩镇之乱早就宣告结束了。
后的大唐帝国,削藩到了关键时候,通常都是以迁就了事的。
在当时背景下,中央政府想让各大强藩首脑互换防区、就是无法想象的事;想阻止各大强藩变相世袭,通常也是无法做到的。不管中央政府怎么强有力的削藩,到最后还得默认各大军区半自治、甚至是自治的权力。
五代开始后,父子削藩,先是潞州叛乱,后是镇定叛乱,接下来是魏博兵变;于是北方强藩纷纷倒向了父子一边,于是为梁帝国灭亡奠定了基础。
后唐时代,削藩翻了船、削藩也翻了船。中央政府一旦惹怒了地方军人,通常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但是在此过程中,地方军人势力显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各大军区不断被分割细化,牙兵牙将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杀。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在后晋时代,中央政府削藩就都是全胜收场的。
范延光挑战中央政府权力,先是被调离自己的防区,后来被人杀死;
安重荣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力,很快被清理出局;
杨光远后来挑战中央政府权威,同样被清理出局。
刘知远可以上位,并不是因为地方势力依然具备挑战中央政府的实力,实在是因为后晋帝国与契丹硬扛,终于把自己扛坏了,让刘知远捡了个便宜。
因为当时的文职系统空前强大,所以刘知远接过后晋的滥摊子,不到一年时间,就让他恢复到了石敬瑭时代的状态。更在此基础上,把削藩政策进行得越来越彻底了。
后汉帝国刚刚建立,杜重威以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可以挑战中央政府,结果很快就彻底失败了。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事实,大约就会知道,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一代接一代发展的结果;绝不是因为突然出了一个,突然想出一个金点子,于是就结束了中国二百多年的军人专权历史。
从安史之乱开始后,中央政府从来就没有强力地控制过地方军人势力,所以才会有此后近两百年的藩镇之祸。
而从后晋时代开始,地方军人势力的时代,开始宣告结束了。因为从此以后,地方军人只要敢挑战中央政府,通常都会失败得很惨。
刘知远绝不妥协地打击杜重威,只是这种历史发展趋势的继续罢了。所以刘知远通过武力迫使杜重威交出兵权后,临死前,更下令把杜重威一家杀了。
刘知远的儿子上位后,一方面是因为小皇帝临朝,让一些想挑战中央政府权威的地方军人心存幻想。另一方面是因为杜重威的结局,让一些藩镇首脑难免有的感觉,所以刘知远儿子上位后不久,西部三大强藩就很快达成共识,集体叛乱了。
当然了,因为的时代已成为了历史,所以刘知远死后,挑战中央政府权威的三大强藩,很快都兵败身死了。
藩镇不是问题了,但新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中央政府空前强大了,但是控制中央政府的军方大佬威胁皇权,皇帝应该如何控制呢?
篡权,表面上是以地方藩镇身份上位的,但严格地说,郭威是以中央政府大佬的身份上位的。
郭威最后出镇地方时,中央政府就围绕一个问题产生了争议,那就是郭威出镇地方时,应该保留枢密使的职务吗?
基于文职系统的考虑,显然不应该让郭威兼枢密使这种职务,因为不论郭威地位有多高,只要他担任地方军政大佬,就不应该再兼枢密使之职了。
兼任枢密使之职,意味着他在自己辖区之内,军事、政治、经济权力全拥有了;甚至而言,连自己辖区之外的军事、政治、经济权力也可以染指了。
四月,拜威鄴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仍以枢密使之镇。宰相苏逢吉以谓枢密使不可以籓镇兼领,与史弘肇等固争。久之,卒以枢密使行,诏河北诸州皆听威节度。
让地府长期存在这种位高权重的人,中央政府的权力重心就会偏离轨道的。
问题是,随着中央政府削藩的不断推进成功;地方各大军区的力量越来越弱小。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不让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大佬坐镇前方,面对强大的外敌,恐怕是难以应对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帝国政府虽然知道,郭威以枢密使身份兼任地方藩镇,可能会失控,却也只能这样做了。
总的来说,这是中央政府削藩成功后,暂时遗留下来的问题。
至于赵匡胤上位,更是标准的以中央政府大佬的身份上位。
地方势力对此表示不服,都是轻轻松松地让中央政府镇压了。但到了此时,加强皇权只剩下最后一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