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北伐的时候,为何要自己亲自上阵呢?
是马背上的。他靠着,成功杀入了南京掀翻了朱允文的皇位,自己取而代之成为了大明帝国新的主人。然而,这并不是他一生赫赫武功的终点。在永乐年间,朱棣接连发动五次对漠北的远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后世却有不小的争议。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朱棣作为明皇皇帝,究竟有没有必要每次远征漠北都?
应该说,从军事层面来看,意义并不大。其一,当时漠北没有什么像样的敌人了,都是少数民族部落之间互相打来打去,和时代面对的势力完全。需要注意的是,洪武年间朱元璋发动北伐,都是派遣将领出征,自己就在南京城听听汇报,人家照样,把北元打得丢盔卸甲。既然如此,朱棣为啥还要杀鸡用牛刀,非得御驾亲征不可呢?
估计着,这和朱棣当时的处境有关。要知道,朱棣并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他是靠着军事冒险成为了皇帝。而为了让周围的人不敢轻举妄动,要让天下人都深信自己是天命所在,所以朱棣必须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以此来证明这一切。所以,《太宗实录》中充满了对朱棣北征战果的夸张赞美。比如“五出漠北,三犁虏庭”,看起来自然是对敌人造成了致命打击,但事实上却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再者,朱棣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必须御驾亲征。从他的治国大事来看,支持郑和下西洋、编纂《》等,都表示他是一个的皇帝。可能在他看来,自己必须要超过朱元璋才算是不枉此生。所以,他玩儿得都是朱元璋时代没有弄过的新东西,颇有气吞山河第一人的霸气。因此,面对着军事上大概率会胜利的,朱棣当然更希望借此给自己的辉煌履历上加几笔重头戏。
然而,这完全是华而不实的玩意儿,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与一辈子务实的朱元璋比起来,朱棣更在乎的是群臣们对他的颂扬。而永乐时代的文臣武将似乎也醒悟了,哪怕是第四次远征漠北无功而返,但还是各种。比如赞美朱棣“威德所加,不远过汉高?”“万世不拔之业”等等,读起来尚且脸红,真不知道朱棣当时坐在龙椅上听着被人这样夸自己,内心究竟是个啥感受。
最后,朱棣很可能是希望借着御驾亲征这个事儿来证明迁都北京的合理性。毕竟,永乐七年的时候朱棣来验收北京的城市建设,结果来了之后就不回南京了。第二年就直接发动了第一次对漠北的远征,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恐怕不尽然,要知道帝王心术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朱棣这样的枭雄,自然更加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