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取名的时候,为何常用生僻字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简单的就是体现在汉字上。大家都知道一个汉字在不同意境中可以表达出很多不同的意思,相同的读音也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文字,所以说学问颇深。每个孩子呱呱坠地,都将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伴随一生,所以每个父母都会绞尽脑汁,将自己的美好祝福和期望用最合适的汉字来表达,所以说取名字其实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啥皇室取名字都爱用生僻字呢?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期,、皇子们的名字其实都非常普通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比如帝的名字叫福临,他给长子取名叫牛钮、次子取名叫福全、三子取名叫(皇帝),相信这些字大家都认识,有些名字甚至非常接地气。
但是从康熙开始,皇室取名开始讲究了起来,下面是康熙后的历任清朝皇帝的名字:
帝()、帝()、帝()、帝()、帝()、帝()、帝(载湉)、帝()。非常明显的就能看到康熙之后皇帝们的名字都变得高大上起来了,其中含有很多生冷怪癖字。
想必很多读者都会感到不解,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是炫耀皇室才华,还是另有隐情呢。其实这与中国传统的避讳制度有关,所谓避讳就是对于君王和尊者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闵公元年》中有一条写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若要追溯起源,就要推至西周时期。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避讳天子及诸侯王的名讳,到秦汉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制度。以后,历朝历代都继续沿用,直到清王朝灭亡,避讳制度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登基后,因为避讳的规定,所有和“玄”、“烨”两字有关的文字,一律都要修改。比如紫禁城的北门原叫“玄武门”,但为了避讳而改成了“神武门”,把药材“玄参”改名“元参”,“李玄霸”改叫“”。如果是姓“玄”的,统统得改姓“元”。所以全国上上下下,所有牵涉到此的人名,地名都需要进行变更,康熙皇帝觉得这个规矩华而不实,而且会造成民力财力毫无必要的浪费。但身为封建帝王,他也不愿意皇帝的名讳被世人所称呼。于是,康熙就在给儿子取名上,尽量选择用生僻字,这样将来无论哪个儿子登基成为皇帝,百姓在避讳上面就会减少很多麻烦。
后来继位的乾隆帝让子孙名字更便于避讳,令他们改名,并降谕:“与其改众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众无可避,较为妥善。”
可见,康熙和乾隆帝都是一样,其实都是很爱护自己的百姓的。所以说,清朝皇室的“生僻取名传统”还真的不是抬高逼格显清高,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也是统治者爱民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