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统治者如何放权这个问题,唐玄宗给出了哪
统治者该如何放权?是怎么做的呢?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不论是一个部门,一个企业,还是一国,作为一个领导者,都身负两个责任:
其一,构建未来的蓝图,并将蓝图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然后让部下们按计划去实现。至于怎么实现,那就是部下的事情了。如果不放心,具体到每一件事情都要过问,那就得像一些明清一样,活活累死。
其二,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再英明的领导,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所以,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激发部下的潜力,是一个领导者的重要责任。
这两点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关键难在了一个放权。将权力放给一个忠诚的窝囊废,还不够生气的,不如自己上手。如果将权力放给一个有能力的人,又非常担心:
一、把自己架空了怎么办?历史上权臣、宦官、等势力架空皇上的事例屡见不鲜,在没有之前,怎么看都是一个谦谦君子,人又能干,又忠心,不但皇帝相信,同僚称赞,他的姑姑皇也十分放心。结果王莽悄无声息控制了大权,架空了皇帝与太后,当了窃国大盗,问姑姑索要,气得王政君将玉玺摔坏了一角。
二、给别人做了嫁衣怎么办?前车之鉴也比比皆是,比如与的故事,侯景是手下的强将,很能打,人才难得。高欢死后,侯景投靠了,萧衍十分高兴,想靠侯景的力量北伐中原。没想到侯景人品有问题,竟然,攻占了金陵。老皇上萧衍,一辈子吃斋念佛,八十多岁的高龄,竟活活被饿死在了台城。所以,有些人能力是强,但也不敢轻易放权,谁敢保证他不是侯景呢!
这么看来,作为领导真的很难,不放权太累,放权又有很大的弊端,真的很棘手!其实这件事并非无解,历史上有一个人做的就很好,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
李隆基登基之后,以雷霆之势清除了一党,掌握了大权。并任用姚崇为宰相,踌躇满志,为大唐中兴而奋斗。
李隆基知道,姚崇是三朝老臣,时期就是宰相,是个栋梁之才。现在国家,应该为这样的能臣提供一个舞台,于是决定放大权给他。
一日,姚崇入内请示一批官吏的任命,李隆基听他奏完之后盯着房梁,一言不发,姚崇再三请示,李隆基依然一声不吱。姚崇战战兢兢,直冒冷汗,赶紧退出,寻思自己的过失。
一旁伺候的看不过去了,说:“陛下初掌国政,宰相奏事,成与不成都当面议,怎可一言不发?”李隆基说:“朕已拜姚崇为相,有大事应当奏报,像任命一般官吏这些小事,他何必来烦朕!”
高力士心领神会,赶快将皇帝的精神传达给了姚崇,使他心里的愁云一扫而光。从此,毫无顾忌的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开创盛世而奋斗。
李隆基不但敢于放权,而且还让姚崇专权。配合姚崇的宰相叫卢怀慎,一次姚崇请假,公文堆积如山,按说卢怀慎此时应当代替姚崇处理政务,但他却一件也不敢处理,向李隆基谢罪,李隆基说:“朕已将天下事交给姚崇,卿等坐观其成就行了。”卢怀慎才华也不低,却被时人讽刺为“伴食宰相”。
接替卢怀慎的宰相叫源乾曜,他每次奏事,凡符合李隆基心思的,李隆基就说:“这肯定是姚崇的主意!”凡不合心意的就说:“你怎么不和姚崇多商量呢!”源乾曜直接哭晕在厕所,大家都是宰相,皇上怎能如此偏心!
但是,皇上给姚崇放了如此大的权力,源乾曜也只能夹起尾巴,老老实实听老姚的吩咐。
通过玄宗李隆基与姚崇的故事,对领导如何放权,我想可以给我们三点示:
第一,志同道合
志同道合可以使领导与部下形成合力,以确保目标的快速实现。如果领导要东,部下往西,能力越强就越坏事。
当李隆基还是太子时就注意到了姚崇,当时朝政存在两大弊政,一是皇权不振,二是吏治混乱。
睿宗启用姚崇与宋璟后,二人阔斧,罢黜了中宗一朝留下的斜封官、员外官,使朝政为之一振。针对皇权不振,太平公主干政的局面,姚崇宋璟联名上书,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到洛阳,并巩固太子的地位,以加强皇权。
这一切,正对李隆基的胃口。当李隆基提出由姚崇担任宰相时,姚崇向他提出了十条施政纲领,就是著名的“十事要说”。竟与李隆基的蓝图,所以,李隆基才要大胆启用姚崇。
第二,各负其责
术业有专攻,各负其责可以最大程度激发下属的潜力,也可对下属形成一定的控制,避免权力太大架空领导。
李隆基的改革分为三个领域:一是朝政,由姚崇负责;二是宗室,他自己负责;三是,由他的心腹王毛仲和陈玄礼负责。谁的手也不能乱伸,也不敢乱伸。
第三,工作调动
面对积弊已深的朝政,需要大胆的拨乱反正,李隆基采取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大胆放权的做法。这样,姚崇可以独揽朝纲,放开手脚去做事,避免下属们推诿扯皮,但也容易形成宰相权势太盛,威胁皇权的局面。
对此,李隆基虽让他专权,但不久任。姚崇并没有犯多大的过错,但只担任了不到四年,便被李隆基罢相,改任开府仪同三司,在重大决策上,仍然咨询他的建议。姚崇的继任者宋璟,李隆基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也是担任了不到四年宰相。
这种工作调动,既是对他们的保护,也是对他们的防备。
所以,作为领导者,适当放权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尺度,找到合适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