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的三让天下是怎么回事?他真的对皇
,即,第五位,与的幼子,他一生坎坷,充满传奇,最让人的便是他两次登基,三让天下。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对他的这种行为,很多史书都归结为,李旦性格恬淡,醉心于书法与学术研究,无心于天下。其实,李旦性格恬淡不假,而无心于天下却未必属实。
我们先来看一看他的三让天下:
李旦第一次登上皇位完全仰赖于母亲。武则天想成为女皇,便废除不听话的,立李旦为帝。武则天具备称帝条件后,李旦就识相的主动让出了皇位。
这次让位,李旦完全处于自保,如果不让,要么像二哥那样翘了辫子,要么像三哥李显那样卷铺盖滚蛋。
第二次,武则天决定立儿子为太子,还政于唐,她在李显与李旦之间犹豫不决。此时,李旦表现出了高姿态,称病固辞,将皇位让给了三哥。
这次让位,李旦一是避免了手足相残;二是,当时形势依旧严峻,朝中二张专权,暗流涌动,李唐宗室依然岌岌可危。李显登基后的日子也非常难过,各种野心家充斥着朝堂,政治斗争空前复杂。短短五年,李显便死于非命。所以,李旦虽然让出了皇位,但也让出了巨大的麻烦。
第三次,,李旦登基后,与姑侄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终于惹毛了李隆基,发动了。李旦归政于儿子,光荣退休。
这次让位,李旦也是无可奈何。儿子翅膀硬了,不让位怎么办,等着挨这小子的黑枪吗!还是保命要紧。
所以,李旦并不是见荣誉就让,见困难就上的活雷锋。他的三次让位各有原因,但都是为了保命,主动做出的选择。在那段的时代中,他最终得以善终,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
性格恬淡,使李旦面对权力懂得放手,所以得以善终。这并不代表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他能无动于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还是会勉为其难的,比如李旦第二次登基,便是抢了侄子的皇位。
唐隆政变中,李隆基打出了“诛杀韦后,拥立相王”的口号,政变虽然很成功,但并不彻底,留了一个小尾巴。韦后虽被诛杀了,但她立的少帝李重茂还在位上,相王李旦并没有上位。
这件事以现代眼光来看并不困难,但在封建社会注重法统的环境下,却并不容易。因为李重茂虽小,但占据着正统地位。当时的意见也分为两派,一是后宫派,一是政变派。
后宫诸宦官与女官认为,你们发动政变的原因是韦后专权,而李重茂并没有错误,他是中宗血脉,大唐合法的皇帝。只需将李重茂的母亲立为即可,没有废除皇帝的必要。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子承父业是封建传统,中宗李显是高宗李治所立,皇帝就该在中宗一支中选择,即便李重茂犯错,也得由中宗其他的儿子继位,暂且轮不到弟弟。,李旦即位后,中宗次子李重福便以此为由发动了洛阳事变。
所以,李重茂占据正统的优势。
反观李旦,他是当之无愧的宗室领袖,当了六年皇帝,八年皇嗣,武则天在位期间始终是李唐宗室的旗帜。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李显封为安国相王,官居太尉,从未远离中央。而且,李旦刚刚五十,,要实现大唐中兴,在群臣之中,李旦的呼声要远高于年幼的李重茂。唐隆政变中,更是政变派拥护的对象。
所以,李旦拥有较强的实力。
那么,在实力与正统之间,是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呢?毋庸置疑,在赤裸裸的政治斗争中,拳头决定一切,正统难敌实力。
于是,李重茂为了苍生社稷,将皇位“主动”于四叔李旦。在禅让仪式上,为了避免叔侄相争的尴尬,太平公主主动出面,将李重茂从皇位上拽了下来,将李旦拥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