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为何会花费四年时间之久?真相是什么
靖难之变,是中国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接下来双元制小编为您讲解
中,无疑是最会打仗的皇帝之一,他通晓兵法、能征善战,常常以少胜多。建文四年(1402)经成功夺权并称帝,之后又率军北征蒙古,其威严远扬北疆。擅长打仗的朱棣在夺权的靖难之役中看似顺风顺水,但其中也曾遭受惨烈的教训,否则靖难之役或许也用不着四年了。
建文元年(1399),朱棣起兵反抗,挥师南下,以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自从北平发动叛乱后,一路南下,,开国大将,开国之子等都成为其手下败将。一时间朝廷人心惶惶,害怕这位从北方杀过来的王爷,一路的连续大捷也让朱棣风光无限,在称赞声中连朱棣自己都以为自己率领的燕军已是无人能敌,想一口气横扫到南京。奈何天不遂人愿,就在燕军高歌猛进之际,就尝了一场大败仗,领军大将殒命,朱棣自己也差点丧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建文二年(1400)四月,朱棣大败了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李景隆败逃济南,燕军乘胜追击,李景隆又再次被打败,最后被朝廷召回。朱棣见李景隆败退,率领燕军围攻济南,朝廷一方则派铁铉、坚守。燕军此时士气高涨,加之济南的军事地位极重要,朱棣想趁着这股锐气一举拿下,可谓是志在必得。
不曾想,济南城久攻不下,朱棣愤怒的用大炮攻城,但奈何无用,这时燕军的后方粮草运道还遭受骚扰,不得已撤兵回北平。镇守济南的铁铉、盛庸见状,领兵追击,大败燕军,朱棣第一次南下受阻。此战后,朝廷做出调整,撤换掉此前一路败退的李景隆,任命盛庸为平燕大将军,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后升。
这年九月,朝廷纷纷派兵北上,进驻定州、沧州、德州等地。朱棣听闻南军北上,便决定趁着南军北上还未站稳脚跟之际,夺取沧州,再度南下。于是下令迅速突袭沧州,燕军此番仅用两天就拿下目的地,歼敌数万余人。接着朱棣沿河继续南下,途中招降盛庸未果,便转向南下,燕军多次扰乱南军粮道,进军路线威胁山东南方,盛庸不得已南下接战。盛庸见战不可避,于是决定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与燕军决战,摆出阵列准备迎战。
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军在河北、山东一带烧杀一番之后,一路高歌到达东昌,朱棣见士气正旺,决定亲自率军冲锋。此前在南征路上屡战屡胜的朱棣,不免产生轻敌的情绪,这种骄傲的氛围也在军中蔓延,殊不知接下来等待着他们的是一场惨烈的败仗。
朱棣亲率燕军向南军左翼发起冲锋,可惜冲击未果,朱棣便转而冲击南军中坚。这恰好中了盛庸的计谋,朱棣被引诱入阵,被南军层层合围。面对越杀越多的南军,朱棣才发觉不对劲,大呼中计,可奈何为时已晚。盛庸此前在兵阵中摆好的弓弩和火器发挥奇效,重创燕军伤亡无数,身处危难的朱棣只能拼死突围。
燕军大将张玉、朱能见朱棣久久未突围出来,分别引兵救援。原本在右翼拼杀的朱能,察觉事有蹊跷后,立刻往中坚奋力杀去,左冲右撞终于见到落荒的朱棣,会合后一同拼杀突出重围,保住了性命。而另一名前往救援的大将张玉就没有如此好运了,张玉不知朱棣已经被朱能所救出,还奋力在敌军中拼死找寻朱棣的身影。独自在乱军中奋战的张玉,在敌军一股脑的合围冲击之下,最终寡不敌众,被南军一刀一刀砍杀,最后力竭流血而亡。
燕军全线溃败,伤亡惨重,朱棣苦尝此败仗,更损失一名大将张玉。痛失大将的朱棣,甚为悲痛,说到“胜负固兵家常事,今胜负亦相当,未至大失,所恨者失张玉耳。艰难之际,丧此良辅,吾至今寝不帖席,食不下咽也。”更何况,张玉还并非只是朱棣手下的一大良将,还是朱棣的岳父,张玉的女儿嫁给了朱棣,加上这层关系,朱棣的心里想必更为痛苦。
二十六日,朱棣强忍悲痛,再战盛庸,奈何还是惨败,最后只得放弃南下,返回北平,北归途中还多次遭遇南军的围堵,最后还是于正月十六日成功返回北平。在东昌之战这场惨烈的败仗中,朱棣多次濒临险境,若不是有建文帝“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南军不敢伤害朱棣,恐怕朱棣难以平安北归。
正所谓骄兵必败,一路顺风顺水的朱棣,突然遭遇一场惨烈的败仗,自己多次身临险境,还失去手下大将,燕军精锐也。但悲痛之后的朱棣,吸取教训,稳扎稳打再次南征,最后还是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