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变中诸王反目成仇,洪秀全在此之后为何

世界历史 2022-07-27 09:12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是运动的一个关键节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产生了分裂。下面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天京事变”完全可以说是,的一个关键节点。所以被称为关键节点,在于经过这场内讧之后,太平天国可以说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以至于,“天京事变”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一块挨着一块接连的倒了下去。即便,后来在林荣、陈玉成、李秀成等人的苦战下,太平天国一度有了中兴的迹象,但最终也只是勉强维持。1864年的时候,天京最终城破,除却散落在各地的太平军,还在进行零星的抵抗外,往日太平军声势浩大的景象也一去不返。

  当我们回顾,这场发生在1856年的内讧时,我们会发现,这场内讧完全将过去“永安建制”时确立的二元制政治格局,完全倾覆。经过,这场内讧之后,无论是在教权上,还是在皇权上,洪秀全都占据了绝对的位置上。同时,作为这场内讧的幕后黑手,洪秀全可以说对于封王所造成的权力分化,深恶痛绝,同时诸王之间的互相残杀,也使得洪秀全意识到了权力对人心的影响。那么,知道权力分化的严重性,也曾目睹诸王的洪秀全,为何日后还封王,难道不怕重蹈覆辙吗?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一点是,洪秀全在“天京事变”中是吸取了教训的,但是洪秀全吸收的教训,显然是消极的。因为,以洪仁被封为干王为起点,到天京陷落之际,洪秀全总共封了2700个王。当然,这些王中大部分都无法考证,但是有记载的王侯也达到了300多人。由此可见,洪秀全在经历过内讧之后,虽然有感于此前权力分化,以及诸王争权的恶果。但是,洪秀全依然以封王为自己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洪秀全在“天京事变”后,还进行封王,且不怕重蹈覆辙,主要是以下原因。

  笼络人心

  “天京事变”所造成的两万太平军殒命,实际上只是这场内讧,所展现出来的一方面。这次内讧之后,所带来的则是太平军内部人心的瓦解,尤其是在洪仁无功受封之后,更是寒了一直在前线浴血奋战将士的心。以至于,在洪仁被封为王之后,洪秀全又将李秀成、陈玉成等为天国奋战的将领,也一律分封为王。这就使得王侯的数量,在短期内呈爆发式增长。

  在此后的岁月中,洪秀全为了能够更好的笼络人心,更是将这个封王的名单再次扩大。从这一点上来看的话,洪秀全这个人完全不是庸主,相反的是,他十分擅长笼络人心,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的乾纲独断中,可以说是将封王笼络人心的手段,打磨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掣肘能臣

  正如,此前所说的,洪秀全在内讧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是消极的。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之所以不怕重蹈此前内乱的悲剧,主要原因在于日后封王的过程中,洪秀全在封王名单中,加入了为数可观的权贵。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防止臣子存在,有着很现实的意义。所以,从一定角度上来说,洪秀全之所以不怕重蹈覆辙,在于他有信心防止此前如清那样的权臣出现。

  但是,这样的做法,也使得太平天国后期,呈现出了人才匮乏的情况。并且,因为亲贵对朝政的过多干涉,使得洪秀全的身边一直都缺少一个高效率的智囊团,以至于洪秀全在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犯下一系列致命的错误。

  众建诸侯

  太平天国自诞生起,便一直同清军进行着鏖战。因此,太平军中在外领军的将领,可以说是。尤其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陈玉成、李秀成,在立下不世之功的同时,也因为拥有强大的兵权,而受到洪秀全的猜忌。所以,有效的稀释他们手中的兵权,成为了洪秀全必然会去做的事情。

  根据史料记载,1862年到1863春的时间内,洪秀全先后封谭绍光、黄文金、刘官芳等90余人为王。这样的情况,只不过是分割兵权的冰山一角,这种做法使得在外征战的将领,无法对洪秀全形成逼宫的态势。但是,这样的做法也将太平天国政治上的混乱,蔓延到了军事上面。

  由此可见,洪秀全之所以不怕重蹈覆辙,而在于这次封王的举动,同“永安建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永安半载的历史片段,则是太平天国内部的政治建设。而内讧之后的封王,则完全成为了洪秀全为了稳固自己位置,而使用的一种政治手段。但是,洪秀全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一举动,最终也成为了太平天国覆灭的一个重要诱因。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