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唐代宝花纹的形成,宝花纹是如何发展的?

世界历史 2022-07-27 10:34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宝花是对团窠花卉图案的一种称呼,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学界一般的看法是,宝花最早出现于隋唐年代,宝花和它的发展形式宝相花是我国传统的服饰花纹样式中最为常见的植物样式的一种,且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的建筑和日用品的花纹装饰中。宝花纹则是更常见于服饰面料的工艺装饰上,如染织、刺绣等。

  一、宝花纹的形成

  1、宝花纹的起源

  宝花纹是存在于传统服饰上的一种花纹,这种花纹的原型包括从时期就开始流行的忍冬纹,以及后来在隋唐时期被皇室与民间广为使用的石榴纹、莲花纹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忍冬纹、石榴纹等逐步演化,融合了当时的社会审美发展趋势,形成了应用较为广泛的宝花纹。

  2、宝花纹的发展

  宝花和宝相花虽在发展上存在承袭关系,但二者分别是花卉图案发展史上两个不同阶段的称呼。宝相花的名和形最早见于北宋《营造法式》。

  3、宝花纹的延伸

  从目前的资料看,宝相花纹其实就是宝花纹的延伸,唐朝的宝花纹经过发展演变,到北宋时期出现了宝相花纹。宝花纹多以植物形象为原型,再加上人们的想象力的加持,让其呈现新的艺术形象,也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表现出优雅、低调又奢华高贵的美感。宝花纹的用途比较广泛,各种的装饰领域都可以应用宝花纹,但最为主要的还是在服饰装饰上的呈现。

  二、宝花纹基础样式发展史

  1、宝花纹基础样式的来源

  宝花纹以自然界中的植物为原型。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再伴以经济水平、政治风向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宝花纹的植物样式喜好各不相同。每个时期都会有一种作为基本标准或者基本样式的宝花样子,我们可以称为“基础样式”

  2、宝花纹基础样式的分类

  在唐朝的发展历史中,有三种基础样式对后世影响较大:一种是由忍冬纹和石榴纹演化成的“侧卷瓣”,一种是由意云纹演化成的“对勾瓣”,还有一种是由牡丹纹演化成的“云曲瓣”。不同的时期对应的基础样式是不同的。

  初唐时期,隋与隋以前的一些花纹风格被传承下来,忍冬纹就是其中的一种。忍冬纹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发展,到逐渐有衰颓之势。隋朝时期,石榴纹、莲花纹等应运而生。到了初唐时期,这些花纹又有了不同的发展。

  忍冬纹是由隋唐之前的花纹样式继承而来,石榴纹则保持和展现了隋唐时期的艺术审美,同时还具有初唐审美的特色,两者相得益彰,最后孕育出一种新的宝花样式,即侧卷瓣。在从初唐到盛唐的发展过程中,基础样式的艺术形态不断变化,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承上下的基础样式,即对勾瓣。

  3、宝花纹基础样式的发展

  在与统治时期,女性地位不断提升,社会的开放程度加深。这一时期,人们更喜欢牡丹,认为其象征富贵。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由牡丹瓣演变而成的具有高贵感的云曲瓣逐渐成为社会的流行模式,之前的侧卷瓣和对勾瓣则渐渐不再流行。

  当时间来到中晚唐时期,宝花纹的基础样式几乎已经不再有变化,再加上各种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这个时期并没有较为统一的基础样式,而是将之前的三种基础样式组合运用。

  三、宝花纹结构发展史

  1、宝花纹结构的来源

  上文所说的基础样式,实际上就是宝花纹的主体框架结构。主体框架说明,宝花纹的初步造型已然形成和确定,不过这依旧无法充分体现宝花纹中的美感和其所体现的审美感。因此,在基础样式确定的基础上,人们还需要补充基础样式周围或者框架以内空缺的地方。

  为了减少由于随意的补充、勾勒可能会造成的影响主框架的美感,一个新的概念又被人们创造出来,即宝花纹的结构和排列方式。如果将基础样式确定为牡丹花样,那么它的花瓣、蓓蕾、枝叶以及周围都是空缺的,这需要用其他的花纹填补这些空缺,由此形成的几何结构就是宝花纹结构。

  2、宝花纹结构的形成

  唐初时,通常以“十”字为主,这种模式比较单一,主要讲究轴对称之美。只需要填满上下或者左右,形成对称即可。这种填充方式被称为二方连续,属于连续填充模式中较为简单的一种。

  “二方”就是指上下或者左右,这一点可以从“十”字的特点中很明显地看出。“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这首《杭州春望》中,柿蒂花所表现的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十”字结构宝花纹样式。

  随着审美水平的提升,简单的“十”字结构和连续二方的样式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欣赏需求,于是人们开始将主花的四周都用宾花填充(基础样式的主框架叫作主花,用于填充基础样式的叫做宾花),从而产生四方连续的样式,继续发展就演变成八方环绕的样式,也就是将主花的全部用宾花填充,以获得更佳的审美效果。

  在盛唐时期,服饰上宝花纹多为圆形结构或者“米”字结构,意在追求一种中心对称,使点、线、面达到最佳的几何形态,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时期的宝花纹发展到了顶峰。

  3、宝花纹结构的定型

  唐朝时期,宝花纹的样式多是首尾连续,无穷无尽,找不到起点,也看不到终点,寓意无穷。同时,也表示了团圆、圆满的美好祝愿,这和当时的审美观点——以胖为美——一脉相承。到了中晚唐时期,衣服多是宽松且偏长的样子,虽然在宝花纹的运用上依然是偏奢侈,但是和盛唐的圆形样式还是有较大区别。

  “”以后,宾花数量及其连续方式有所简化,不再具有盛唐时期的艺术美,反而有些萧条颓废之态。宝花纹的结构复杂程度在当时直接与服饰穿着者的身份挂钩,结构越是复杂,越需要宾花填充丰富;越是采用八方环绕之类的艺术手法,就越显得这件衣服的价值不菲。服装的价值不菲,往往代表着拥有这件衣服的人身份也不一般,服饰也由此成为当时皇室、士绅的攀比之物。

  四、宝花纹颜色发展史

  1、宝花纹颜色形成

  了花纹的主体框架和填充方式,可以为研究当时宝花纹颜色的特点提供帮助。初唐时期,社会还不够稳定,当时的服饰主要继承前朝的各种风格,尤其是石榴纹、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

  当时的宝花纹颜色比较夸张,且搭配不够合理。随着社会的逐渐稳定,宝花纹的发展也越来越稳定有序。

  2、宝花纹颜色定型

  盛唐时期,基础样式(主花)一般只用一两种颜色即可,多是黄色、绿色、蓝色、红色。而由于当时紫色的“富贵感”,所以也有许多以紫色为主要颜色。宾花用于补充空白,所以和主花的颜色是相对应的。至于白色,因为多用于勾勒花纹的边,所以几乎不会用于作为主要颜色。

  除此之外,退晕的技术手段使色彩具有对比鲜明、由浅入深的效果,可以让花纹颜色高雅、曼妙、和谐。中晚唐时期,宾花的连续方式、数量上都得到简化,也改变了颜色填充的观点。与盛唐时期相比,中晚唐时期的宝花纹颜色更为简洁单调,不过主花还是保留了鲜艳的色彩。

  五、结语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为宝花纹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的使臣、商人来到唐朝,八方来贺,许多异域的花纹样式和艺术手法,以及服饰手艺都源源不断传入中国,对我国的花纹服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源自印度的莲花形象,来自地中海的忍冬,以及中亚传入的葡萄、石榴等。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些外来的艺术样式经过唐朝的文化的消化吸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宝花纹就是如此,吸收了外来的艺术样式加以改造,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融入了中国人传统的美好寓意,形成了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服饰装饰图案。

  这种花纹将人文、艺术、精神和合共生为一个有机整体,内容美和形式美融为一体,其雄浑的民族气势和兼容并蓄的气魄使该服饰纹样创造出崭新丰富的题材内容和形式,在审美艺术中强调具备唐朝特有的风骨与神采,共同组成了唐朝服饰上瑰丽而和谐的植物装饰纹样。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