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出一上联,和尚对出下联定了朱棣造反的决

世界历史 2022-07-27 10:34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出上联:水无一点不成冰,和尚对出下联,结果决定造反。感兴趣的读者和双元制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黑衣宰相

  朱棣身边有一和尚,和朱棣商量关于撤藩的事情,翻来覆去想办法,最后发现只有举兵造反一条路。朱棣在愁苦期间吟咏了一句诗:,水无一点不成冰。和尚听出朱棣的担心,颇懂朱棣心思,接上了一句让朱棣下定决心造反的话!这个和尚就是被后世称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辅佐朱棣有很大的功劳。

  姚广孝14岁时曾拜一名老师学习阴阳术教,他十分精通佛学,但和佛结缘的姚广孝拜的老师却是一名道士。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姚广孝的老师席应真身上,席应真虽然是个道士,但是却不做和道士有关的事情,专门去学阴阳术数,这门学科包含深广,甚至包括权谋。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姚广孝一个和尚能做到宰相的位置。

  席应真本身精通权谋之事,跟着他学习的姚广孝掌握了权力斗争的精髓。但姚广孝出生的年代正是印证了现在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又有很多枭雄的年代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可对于姚广孝来说,枭雄太多只会抢了自己的风头,自己若想建功立业,就一定要,不能做他人的附庸。所以此时的姚广孝学成以后并没有选择踏上政治舞台,反而去游历,安安静静当一名僧人去学禅。

  姚广孝见到朱棣时,就对朱棣说:我愿意追随您,若您用我,我将送给您一顶“白帽子”。朱棣一听当即心中一震,暗暗思衬:白字,再加一个王,不就是皇!

  当时朱棣被姚广孝的言论吓到,嘴上训斥着他,但实际上等朱棣动身回京时,还是带上了姚广孝。姚广孝能得到朱棣的赏识是有原因的,除了姚广孝的满腹才学,还有他特别了解朱棣的心思。

  朱棣在犹豫造反与否时,面对着窗外的大雪,心情十分愁苦。于是就吟咏了一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这句上联正代表着朱棣的心境,姚广孝当即说道:“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做主。”

  朱棣正是害怕历史上造反的人都不得民心,百姓的心始终向着朝廷,但姚广孝一句话就解决了朱棣的困境,鼓动朱棣造反。这才有了历史上的奉天靖难,不得不说他有着独特的魅力。

  二、奉天靖难

  姚广孝的鼓动之下,朱棣决定起兵造反,为国“靖难”为名出征,姚广孝在这场战役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虽是僧人,但姚广孝在训练兵马这方面丝毫不逊于他人,经常在王府后院帮助朱棣铸造兵器,做着造反以前的准备,为朱棣的军队提供了战力和兵器方面的保障。

  正式开战时姚广孝的年龄已经很大,不能跟随朱棣上战场,所以只好留在北平辅佐。当派兵来进攻北平时,北平的守军数量很少,姚广孝只做参谋,竟然守住了朱允炆的进攻。

  有重大的军事决策时,朱棣总是采用他的建议,据后人统计,姚广孝在作战时所用的计策十分大胆,在历史上有三次战争用到,最近一次是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

  战争不可能一帆风顺,围攻济南时朱棣受到了阻碍,姚广孝就劝谏朱棣班师回朝修整一番。在损失了一员大将时,大家的心情很低落,认为这场仗打下去也会输,但是姚广孝及时让士兵的情绪上升,才使大家的心态转变。他作战灵活,兼顾内外,既了解己方士兵又洞察敌人心思。

  朱棣和姚广孝的碰撞可以说是龙遇到了水,,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才可以干成大事情,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促成了的成功。姚广孝也履行了自己当初的诺言:让朱棣称王!

  之所以叫作黑衣宰相是因为姚广孝总穿着黑色的僧衣,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家,所以有了这个尊称。

  虽然已经位居高位,但是姚广孝的生活依然很清苦,也许因为他仍然是一位僧人,所以他更愿意和相伴。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功劳巨大,朱棣给了他很丰厚的赏赐,可他却一一回绝。接受的金银财宝也都转手送给宗族。

  三、总结

  朱棣在位期间,姚广孝的成就极其突出,不止体现在政治领域。他还监修了《太祖实录》,又修撰了《》,这证明姚广孝在史学上的成就也很高。永乐16年,姚广孝因病去世,此时已是的朱棣为了悼念他,修朝两日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并且按照僧人的丧办制度安葬了他。

  不仅朱棣纪念他,就连他去世七周年时,朱高炽还撰写了碑文来祭奠,并且让他以文臣的身份配享太庙,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姚广孝一生在政治上颇有成就,但是在亲情方面却甚少被提及,所能了解到的只是他的姐姐和好朋友都不愿意见他,也许和青灯古佛相伴也是一种安慰,这就是的奇人——姚广孝。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