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词中探索古人取暖的方法,他们是如何度
从诗词中,探索古人取暖过寒冬的方法。下面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寒冬时节,人们纷纷出动各种因地制宜的保暖招数,力求暖好身子过好冬。
出外穿羽绒服、雪地靴,包得严严实实;内屋有暖气、暖灯,躺得舒舒服服。设备不断翻新升级,可谓是样样齐全。
但几百几千年前的古人,没有现代人这些的保暖装备,而且过往的冬天比现在更为漫长寒冷,那他们有什么取暖妙招吗?
来自火源的温暖
说起御寒,在古代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莫过于围坐在火源边汲取热量了。这种方法既传统又直接有效,成为不少文人笔下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一:
槁竹乾薪隔岁求,正虞雪夜客相投。
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
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
他时铁马榆关外,忆此犹当笑不休。
——宋·《夜寒与客烧乾柴取暖戏作》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家中来了客人,外面,屋内更觉冰冻。于是,他拿出备好的干柴,燃烧干柴以取暖。在噼里啪啦的火光中,屋子渐渐明亮暖和起来。陆游与友人把酒言欢,谈天说地,心中甚为欢喜。不知不觉中,寒气亦被这红红火光与欢乐之情驱散,漫长的冬夜似乎也不是那么难熬了。
烧干柴看起来还是有些原始,随着取暖设备日渐精致,就出现了暖炉。古时候,暖炉是宫中贵族乃至民间老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之器,这种由火盆演变而来的工具,直到今时今日在北方依然有较高的使用率,只是现在变成了电暖炉而已。在古诗词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火炉的身影:
匡庐古寺暗松藤,曾宿寒岩最上层。
火暖炉温四山静,前溪风雪后窗灯。
——宋·王铚《墨君十咏·忆昔》
寒冷的冬季里,隐藏在深山之中的古寺更觉寒气逼人,山上环境清幽,一片寂静,衬得这冬夜异常孤冷。诗人王铚身处寺中,备好暖炉烧火取暖,炉中的火越烧越旺,周围的温度也逐渐升高,暖好身子的同时,也照亮了山中的独特美景。在瑟瑟风雪中,古人自有取暖的民间智慧啊!
来自美酒美食的助力
烧火取暖,主要来自于外在的增温。但美食与美酒相伴,又能从内在予人以暖意。冬日美酒,温暖醉人;热乎的食物,暖胃暖心,对于文人雅士来说,有友人一起同享,更是美妙至极: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问刘十九》
白居易家中新酿了酒,烧旺了小火炉,在一个风雪飘飘的夜晚,盛情邀请好友到家中做客,一起喝酒唠嗑,寒夜便也能暖和如春。虽说这待客的配置一点也不高大上,甚至可以说朴素得很,但若是知心朋友的相聚,也就不必讲究什么排场,怎么舒适怎么来。酒能暖身,友情更是窝心。
寒冬对于白居易来说,似乎是个增添生活情趣的好时节。雪夜邀人共饮好酒,晚起再煮点热食,日子看似平淡朴实,却也过得惬意自在:
烂熳朝眠后,频伸晚起时。
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酒性温无毒,琴声淡不悲。
荣公三乐外,仍弄小男儿。
——唐·白居易《晚起》
冬天一到,人都变得懒洋洋的,要是能睡个懒觉,就更爽了。这一天,白居易睡起了懒觉,起床后慢悠悠煮起了热茶,还用酥油调制好热粥,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一碗热乎乎的粥下肚,他感觉整个人顿时暖和舒服了不少,不禁自嘲自己是个慵懒还嘴馋的人,但这种单纯快乐的生活的确叫人羡慕向往。普通平常的日子,灵魂有趣的人总能过得特别有滋有味。
来自亲人的温情
古人丰富多彩的过冬方式,让人大开眼界。除了身外之物辅助取暖,更有珍贵亲情的暖心体贴,温柔地陪伴人们渡过严寒时节,这份情感的羁绊,成为文人最爱书写的诗意: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清·蒋士铨《岁暮到家》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深沉而轻柔。看到儿子岁暮之际及时赶回家中团聚,诗人蒋士铨的母亲心中欣喜无比。诗人是怎么体现母亲的关怀?是那缝制出来的御寒衣物,是那一封一封嘘寒问暖的家书,是看见儿子在外奔波劳累,面容消瘦,满眼的心疼与怜惜。有母亲的关爱,严冬便也就不值一提。
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每年前,散落在各地的游子不管车票机票多么难订,也不管路程多么遥远颠簸,总是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往家的方向赶去。仿佛在他们眼前的障碍,只不过是新春佳节一家团圆的前奏曲,鼓舞着人们前行。冷冷的天,也挡不住浓浓的亲情:
儿女欢喜罗酒浆,夜深笑语火炉傍。
如何去岁听风雪,身在江南梦故乡。
——宋·方翥《甲戌》
宋代诗人方翥记述了除夕夜的温情场面:膝下儿女环绕身边,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大家坐在火炉旁边,喝着酒吃着美味的食物,一起守岁过节,其乐融融。是啊,有亲人在的地方,便有家的感觉,就算外面风雪再大,心总是热的。
的寒冬,在现代人的眼里,只不过是普通的季节,总归能平稳度过,而在古人的认知中,可能是难以忍受的严寒。幸好,古人有着朴实无华却非常实用的智慧,以各种妙招取暖过寒冬,把日子过得诗情画意,生动有趣。冬天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