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一个,为何还始终
是先秦诸侯国,是之一,也是七国中实力最弱、国土最小的一个,它为什么还能与强大的秦国进行长久的抵抗呢?下面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战国时期的历史中,“变法”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这是因为,正是在这场变法过后,战国的历史完全成为了秦国的历史。修耕战,惠文王、昭襄王东出。以至于,到秦王继位之时,六国面对秦国,早已无力挣扎。在秦王嬴政动灭六国战略的时候,韩国则成为了首当其冲。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率,一举攻克韩都新郑,韩国就此灭亡。
在战国的历史上,韩国可以说是,一直都给予我们一种存在感很低的感觉。可少有人知的是,始终处在抗秦第一线的韩国,确生生地顶住了秦国自惠文王以来,数十年的东出攻势。直到战国晚期,国力不支才被秦国彻底的荡平。这中间,历次合纵攻秦都少不了韩国的身影,而且秦韩之间,在几十年间也互有鏖战。直到战国末期,韩国已经完全被挤压到了以国都新郑为中心的地区,无奈之下被秦国所灭。那么,战国时期弱小的韩国,面对强大的秦军,为何能做到长久抵抗?
战国时期的韩国,完全可以被称为抗秦主力。这是因为,秦国若想要东出的话,韩国是秦国的必经之路。尤其是韩国所占据的上党高地,自古以来便有“中原之脊”的称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秦韩之战则不可避免。可即便双方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韩国却也以弱小的国力,顽强抗秦。直到秦国正式启动灭六国战略的时候,难以扭转乾坤大势的韩国,才彻底灭亡。实际上,弱小的韩国能够如此强力的抵抗秦国的攻势,完全是众多因素相互的一个结果。
首先,韩国所以能够同秦国相对抗,达数十年的时间。同韩国在“”后的一系列战略,有着很大关系。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至此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被韩国彻底吞并。不要小看这场灭郑之战,因为,正是这场大战奠定了日后韩国,能够跻身雄行列的基础。在“三家分晋”之初,韩国所分得的仅有上党与宜阳地区。并且,上党地区则为山地,虽然易守难攻,却也因为山地的原因,使得农业发展程度,远远低于占据的平原地区。
而对于新郑地区的占据,则极大的补足了韩国一直存在的短板。正是在完成了对郑国的吞并后,韩国的疆域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宜阳地区、上党以及新郑。虽然,韩国的疆域并不算辽阔,但是灭郑却使得韩国的国力,有了实质性的增长。这样的情况,也为日后韩国长期抗秦,提供了一个国力的支撑。当然,除却新郑地区的粮食生产外,韩国在宜阳地区的铁矿,更是为韩国打造了当时一流的军工产业。
史料中一直有这样的说法,这个说法便是“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这个说法在,实际并不夸张。宜阳地区所产的铁矿,一来提高了了韩国的农业发展与生产能力。再者韩国凭借着宜阳铁矿,打造出了战国时期的一流装备。正是凭借着这个强大的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诸侯都不敢轻易伐韩。
其次,韩国所以能够硬抗秦国的攻击。同韩相,在韩国掀起的变革也有着很大的关系。申不害在韩国讲求“术变”,虽然,这个变革并没有从顶层设计上,扭转韩国的国势。但是,申不害的变法,却使得韩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振兴。这对于韩国日后的抗秦之战,有着极其现实的历史意义。
战国时期的韩国,虽然一直都是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但却以顽强的抗争精神,始终都站在抗秦的第一线。而这中间申不害的变法,以及韩国国土自身本就有的优势,对于韩国的抗秦之战,产生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