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蓝玉案是怎么一回事?有一安享晚年
诛杀大将,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此为之一。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朱元璋性格如何,是豪放大度还是?我们先来欣赏一首他写的诗: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所谓言为心声,你也许已经从这首诗中“看”出朱元璋的性格了。他确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肚量,能把天下英豪收为己用,颇有明君气象。
但翻阅历史我们知道,朱元璋似乎又并不是那种谦谦君子,非但如此,从他整个的执政生涯里可以看出,老朱是属于疑心特大的那类人。开国之后,曾经跟随他效力疆场的功臣宿将,几乎被他屠戮一空。
《》:
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
历经15年的摸爬滚打,朱元璋南京称帝时,已年逾40了,为了这得来不易的大明王朝,他治理国家的手段很毒辣,措施也很强硬。因为是草根出身,所以朱元璋开国后,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人,他都不会放过。
古代很多帝王都有屠戮功臣的先例,但像这样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确实非常罕见。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朱元璋下旨赐死德庆侯,以此为肇始,一直持续到他去世,明朝第一批开国宿将几乎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中屠戮殆尽。
有明一朝能叫得上名号的开国大将,除了早死的、、邓愈等人少数几个,其他绝大部分都身败名裂。到第二任建文帝登基时,明朝第一批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幸存者只有郭英、等寥寥数人。
而在这些朱元璋亲手炮制的惨案中,有四件大案举国震惊,即“洪武四大案”:案、、案以及。这4起案件中被杀之人,至少10万。
单说这“蓝玉案”,被牵连诛杀的就多达1.5万人,可见老朱的手段毒辣,正应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句话。但凡事都有例外,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在株连了1.5万余人的蓝玉案中,老朱却亲自放过了蓝玉的一个亲信,并让他回家安享晚年。那么,此人是谁,他为何能绝处逢生?这还得从蓝玉案说起。
01
蓝玉案的背后,朱元璋为皇孙撸去“尖刺”
在古代422位帝王中,像朱元璋这般出身布衣,开局全凭一双手起家的,也就属刘邦了,除此而外,你很难找出第三个人。隋末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朱元璋经历了一段暗黑的日子,他穷得连埋葬亲人的墓地都买不起。为了一口饭,他不得不栖身在皇觉寺,当了一个和尚。可是,寺庙也闹了饥荒,又不得不沦落天涯,靠四处化缘(乞讨)生活。
后经好友引荐,朱元璋投身绿林,参加了红巾军。在红巾军头领郭子兴的提携下,朱元璋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崭露头角。娶了马秀英(日后的)后,事业如日中天,顺利接棒岳父的红巾军,成了大当家的。
经过十几年的东征西战,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也许是3年的流浪生活,让朱元璋尝遍了人情冷暖,他对底层百姓的生活疾苦感同身受,这段经历更塑造出老朱坚强隐忍的性格。
有明一朝跟老朱的身世一样,充满传奇和魔幻。
有句古话叫:打天下容易,守江山难。朱元璋建立明朝实属不易,要想守住这一片江山,更要小心翼翼。老朱40岁当上皇帝,第一件事毫无疑问,也是立储。嫡长子毫无疑问成了朱元璋立储的不二人选,而且朝廷内外都很服气朱标的为人和做法。
只是太子朱标命运不济,还没等到坐上皇位的那一天,37岁时便英年早逝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老朱自然、痛心不已,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下一任“接班人”老朱该选谁来接任?
我们知道,朱元璋善战,但他心里也清楚,治国不能仅凭武功,还要文治,尤其是承平年代,更需要的是文治。在权衡利弊之后,老朱作出了一个选择,那就是饶过其他儿子(包括燕王),而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当接班人,也就是日后的建文帝。
据史料记载,朱允炆当太子的时候,不过15岁,那么问题来了,年少的朱允炆要如何坐稳太孙之位,又将如何把控时局呢,没关系,爷爷朱元璋还健在,他接下来的一波操作,准备为皇孙铺平道路。
02
在跟爷爷的一次谈话时,朱允炆被爷爷的举动惊吓到了。在一次交谈中,说到兴起时,朱元璋随手折断路边的荆棘条,徒手将上面的尖刺,一撸到底。朱元璋不顾疼痛,对朱允炆说,放心当你的太孙,通往皇帝路上的荆棘,爷爷会全部帮你铲除。虽然朱允炆当时不太明白爷爷的意思,但看到爷爷坚毅的眼神,朱允炆觉得此事非同小可。
朱元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件大案,一场浩劫。1393年,臭名昭著的“蓝玉案”爆发,而在此案件过程中一共涉嫌超过1.5万人,而这1.5万人全部被诛杀的原因就在于朱元璋当时心爱的长子朱标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作为爷爷,想让王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必须要为年少的扫清一切政治仇敌的障碍,于是朱元璋以蓝玉为中心,对所有能够危及到年幼朱允炆握紧朝中政权的一切危害,他都要铲除。
蓝玉为何会成为老朱下手的目标呢?蓝玉是朱元璋打天下时的将领之一,能力出众,多次率军北伐战功显赫,在军中也是极有威望的,带领的部队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精兵。自古以来,皇帝最怕的就是部下拥兵自重,或者是权力过大,当年的不就是黄袍加身,带领部队起义建立了吗。这时间一长,蓝玉居功自傲,甚至目无皇权,朱元璋这时候就起了疑心,正好拿他。
其实蓝玉也是自取灭亡。后来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立马找了个由头,诛了蓝玉的家族,而平常和蓝玉关系走得近的将领也都被扣上了"逆党"的帽子,全部被抄家灭族,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导致朝中那些骁勇善战的将军们都差不多被杀光。
虽然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朱元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皇权至上,而欲加之罪又何患无辞呢!
在这一波“清洗”中,朱元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铲除了一帮功高震主的臣子,也震慑了一些人。但据史料记载,在蓝玉案中,有一人却幸免于难,非但如此,朱元璋还厚遇于他,此人便是俞通渊。
03
一门三忠烈,老朱这次大发慈悲
俞通渊,河间郡公俞廷玉幼子,他也是明王朝著名的开国将领,在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都为明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战场上。
至正十四年,俞通渊父子四人入巢湖结水寨,生擒元将赵牛儿。与此同时,朱元璋攻克滁州,准备渡江,但是他和他的部下都没有船,也没有擅长水军的人。就在朱元璋发愁的时候,俞通渊和他的父亲正带着一些兵来投,而这些人都是水军,谙熟水性,这对朱元璋来说简直就是神兵天降、。
在此后的战事中,一族不断立下大功,其中俞廷玉之子俞通海为了保护朱元璋撤退,战死沙场,俞廷玉本人,以及次子俞通源亦战死沙场,就此,俞氏父子4人,3人战死,只剩俞通渊一人,朱元璋对他自然无比重视。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刻特赠俞廷玉河间郡公,俞通海虢国公,仍封尔俞通源为南安侯,以报俞氏一族之功。而俞通渊则被封为越嶲侯,食禄二千五百石,子孙世袭。
虽说俞通渊的父亲和哥哥们都在沙场中死去,而俞通渊并未因此而消极生活,一直为朱元璋掌管着水军,可以说是进一步壮大了朱元璋的兵营。
当朱元璋因蓝玉案大肆屠杀功臣的时候,俞通渊也想过一了百了,因为他也是蓝玉的亲信。而就在此时,朱元璋传来口谕,原来,他念及俞氏一族东挡西杀、十劳九勋,便决定放过俞通渊:“汝家所置宅已成,赐汝与家人还乡终老去吧。”不难看出,有的时候不经意间的小小善举,往往能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俞通渊估计也没有想到,自己当初一家人对朱元璋的帮助和效力,能够换来今天的幸免一死,由此也能看出朱元璋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虽然他害怕武将拥兵自重起了反心,但是对于他落寞的时候,帮助过他的人,仍然还会铭记于心。
突然想起了一则寓言:农夫与蛇。雪中送炭很容易,但我们却不知道对方是什么心思,或心怀感恩,或是另有企图而欲壑难填。《增广贤文》里说得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蓝玉案中,俞通渊一家对朱元璋有恩而免遭一难,不正是最好的解释吗?
诚然,朱元璋、诛杀功臣、大兴等让他饱受诟病,但不可否认,从草根逆袭,到坐拥大明江山,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他的知人善任、他的疾恶如仇,又让人啧啧称奇。所以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是要把他放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