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当皇帝后,他都做了哪些善事呢?
我们都知道,北宋的开国,是个连都佩服的人,朱元璋一向眼高于顶,但对赵匡胤却不吝赞美之辞,称赵匡胤有“君天下之德”和“安万世之功”。所谓“德”与“功”者,通俗点理解,就是说赵匡胤当皇帝后,一辈在做善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若要说赵匡胤一辈子做了哪些善事,我认为主要有5大件:
第一件善事,统一华夏。自唐末到五代十国,长达七十年的藩镇割据,国家分裂,生民痛苦,是赵匡胤结束了这一切纷乱与痛苦。第二件善事,斩断内战之根。赵匡胤认为,光结束战乱还不够,还要消灭引起内战的根源:藩镇,于是他“”,杜绝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使不再有内战。第三件善事,对于,赵匡胤承诺不杀士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国家,使宋朝成为“文人的乐园”。第四件善事,对于读书人,赵匡胤改革,大大增加科的录取人数,真正使读书成为的捷径。第五件善事,对于一向让人瞧不起的商人,赵匡胤不再一味地抑制,而是鼓励其发展,使宋之商业兴旺发达。
正因有此五善,赵匡胤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建隆之治”。可是我们知道,赵匡胤是通过兵变起家的,说明他是个厉害的武将,为什么一个纠纠武将,却造就了如此德政呢?
01干净而幸福的童年,让赵匡胤性格里没有狠毒二字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父亲赵弘殷,母亲。赵弘殷在洛阳掌之职,收入颇高,保证了赵匡胤童年的衣食无忧;杜氏温柔贤淑,精于教子,保证了赵匡胤知书达理;而赵家又非高门大户,家族里无兄弟反目、争权夺利之类事情发生,使得童年的赵匡胤一颗心十分纯正,没有受到狠毒与阴暗这些不良吕质的污染。
要知道,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非常之大,幸福的童年往往会让一个人一生幸福,不幸福的童年往往会让一个人产生许多不良品质。比如为什么那么冷酷?就是因为他从小在跟他的父亲一起做人质,活在屈辱中。后来,其父亲秦异人与逃回秦国,却把他和他母亲扔在赵国,让他又一次尝尽屈辱和痛苦的滋味。这才让他产生敏感多疑、冷酷无情等不良品质。再比如朱元璋为什么冷酷,也与他童年时代是在饥饿与痛苦中度过的有关,他一家人几乎都饿死了。
赵匡胤的童年幸福而快乐,所以他的性格里多是偏温暖的品性,比如冷酷无情、、孤高、阴险、腹黑之类性格,离他是比较远的。
02从基层做起,明了底层疾苦
赵匡胤并不是靠父亲的关系走上领导岗位的,他立志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所以他离开家去创业。赵匡胤先是跟着干,郭威死后他便跟着干,都是从底层做起,冲锋陷阵,冒着雨一般密集的箭矢打仗,随时都有可能丧命。
在这些经历中,赵匡胤学会了二样东西。
首先是学会关心底层士兵。 赵匡胤初至郭威处,处于创业阶段,需要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来证明自己,以求升迁。而战争胜利之要诀,在于士兵们团结一心,敢打敢拼。士兵们团结一心、敢打敢拼,又有赖于主将平时关心士兵,照顾士兵,有威信,得人心。赵匡胤就是这样的,他懂得如何去关心、照顾士兵,一日两餐管饱、管好,天冷注意给他们添衣……所以屡战屡胜。
其次,赵匡胤爱惜部下和士兵们的生命,打仗不拼命,注重钻研战法。赵匡胤带的兵不多,经不起消耗战,如果他一味猛打猛拼,很快将士兵拼完,那他便很难得到赏识。赵匡胤不是这种人,他打仗一直靠智取,或者是采用阵法,用最小的损失获取最大的胜利。
当对于士兵的关心与爱护成为一种习惯,那么赵匡胤成为皇帝之后,他就把这种关心与爱护转移到了人民身上。如此,岂不是人民之福!
其实,赵匡胤即使是对于敌人,也不主张多杀伤的。比如在他统一华夏的过程中,包括占荆湖、灭、平江南,赵匡胤对投降的皇室成员及别朝的大臣都能做到宽大处理,从不迫害。再比如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兴武庙,纪念历史上有名望的武将,等人将和列入武庙,赵匡胤见到这两人塑像,立即要求将两人移出。理由是两人主张多杀伤,吴起的多杀伤为大家所熟知,孙武则是因为说了这样一句话:覆军杀将,方为全胜,赵匡胤就认为他杀气太重。
03酷爱读书,书籍洗尽其戾气
赵匡胤特别注意提升自己,他提升自己的方式就是读书。在他的征战生涯里,他都是一边打仗一边读书的,或者说白天作战,晚上读书。有一次,的部下向周世宗告密,说赵匡胤随军而行的行李车上,装了几大箱的财宝。周世宗派心腹去查,打开箱子,里面却根本没什么财宝,全是书。弄得周世宗很尴尬。
赵匡胤小时接受过教育,喜欢读书,他读书主要是为增长见识,学习计谋,用在军事和治国上。赵匡胤行军打仗,屡有奇思妙想,其实都是采用兵书上的原理,再与现实相结合的结果。
读书这种爱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就是它能洗尽一个人身上的戾气。因为读书的过程,就是修养与修炼的过程,常年在书里畅游,必然会增添文雅之气而洗尽戾气。不是吗?
赵匡胤的读书爱好,反映在他的治国上,就是一直坚持以仁德治国,替百姓办事。
赵匡胤唯一一件做得不地道的事情,便是陈桥驿之变,他取代了周恭帝,所以他心里一直有歉疚。在攻进开封城后,他对家族的成员一律优待,不准将士们骚扰。后来还赐给柴氏、免死金牌。临死前,生怕后来的皇帝亏待了柴氏子孙,于是立下了遗嘱:
“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