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墨家兴盛一时 墨家后来为何逐渐销声匿
今天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战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战国时期的墨家一度兴盛,墨家后来为什么销声匿迹了,墨家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
战国之后,墨家作为一个学派逐渐消失,但它的一些思想、主张仍旧流传于世。
至于墨家为什么没能像儒、道那样活跃千年,有人说其复古,更多的人认为其太超前;但在本质上,源于它超出了那个时代下人性所能普遍接受的范畴,尤其违背了统治阶级的诉求。
我们常常于墨家的“技术”,但却忽视了它的主业:思想。
的思想界、。但在起初最具影响力的,除了儒家,就是墨派,即所谓的“非儒即墨”。如果说春秋最伟大的思想家是,那么配得上“战国最伟大思想家”头衔的,当属。
墨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他也是人。在那个年代,除了儒家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学派,所以墨子也像大部分士人一样,“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陆续涌现的法家代表人物(如李悝、)也是这样,起初都是师从孔子门生。
但戏剧的是,跟法家一样,随着对儒学的钻研,墨子也走到了师门的对立面。而且,儒、法说到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益;而墨子则“离经叛道”得更加纯粹、彻底、全面。
儒家的思想实际上源自周王朝的“礼教”;而墨子所主张的理念,则脱胎于的一些社会特征(如提倡俭朴、相信鬼神,详见下文)。从这个角度而言,墨子其实跟儒家一样,也算是“复古派”;不过他并不是完全的守旧,而是以全新视角实现了突破。
为了直观理解墨家的主张,我们将其与在后世占据主流的儒家进行对比:
儒家的着力点,本质上是为了巩固社会秩序,而他们的方式则是严格区分等级,提出了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概念,目的是为了实现阶级分明、尊卑有序,最终变成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独特地位。
而墨子则反对特殊阶层享受特殊待遇。他地排斥贵族,主张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天子不能在家族内部继承,而应当由全天下人共同选举出一个最卓越的人担任;随后天子挑选出一些稍微逊色的人才辅佐自己......按照这种模式,逐渐向更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推广、复制,层层保持同样的意志,宛如一架良性运作、永不抛锚的机器。
儒家的阶级观,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不排斥锦衣玉食、养尊处优,毕竟这是体现不同等级的重要指标。他们不反对贵族阶级垄断更多的资源,认为普通百姓生活朴素理所当然。
但墨子却不一样,他认为社会应当追求“天下之大利”,而不是某一小部分人的私利;所有人不分高低贵贱,都应当丰衣足食、丰衣足食、幸福和睦。
但有限的社会生产力支撑不起共同富裕怎么办?那就只追求最基本的生存物资,不应当掠夺、抢占过量的资源。为了践行这一理念,墨家信徒向夏朝的开创者大禹学习,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衣食住行条件都极其简单,几乎跟囚犯没什么两样。
儒家不反对战争,比如孔子就把足食、足兵并列视为治国的重要内容,并且强调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败的作用。认为,一个国家是否应当打仗,那就看它符不适合仁义,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
而墨家则反对以任何名义发起的战争,尤其是以大欺小、倚强凌弱,这就是“非攻”。他们提倡“兼爱”,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人,不可区分远近亲疏、有所偏颇,而应一视同仁地关爱。
儒家注重孝道,其中一条重要指标就是要厚葬先辈,重视“送死”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养生”;一个人的父母去世后,需要守丧三年,期间说到父母时就要难过哭泣,生活起居方面也要力求简朴,禁绝酒肉,远离所有享乐与舒适。
提倡“节用”的墨家则极其反感这种方式。他们认为,对父母孝顺,在其活着时恭敬奉养就够了,为什么要在他们去世后,白白消耗大量活人亟需的资金、物资?子女孝顺离世的父母,在心中怀念就够了,为啥非要刻意把自己弄得瘦骨嶙峋、可怜巴巴?因此,墨家的丧制只是“桐棺三寸,服丧三日”。
此外,儒家将音乐视为教化的重要手段;而墨子认为音乐是不必要的奢侈行为,应当禁止;
儒家主张远离鬼神,墨子则相信鬼神统治着人世;
儒家鄙视手工业、农业,将其视为奇技淫巧、低端行为;而墨家则高度重视技术,墨子本人更是一名传奇的能工巧匠;
儒家虽然有师徒关系,但这一流派称不上是一个组织,所谓的“儒家”只是后世加给他们的符号,其他的流派也大多如此。
但墨家则是一个例外,这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团体。更微妙的是,墨家看来,想要反对侵略战争,光靠喊口号、不抵抗是不行的,必须以更强大的武力才能反抗侵略。因此,墨家其实更像一个武士行会,他们精通守御技术,善于守城器械,甚至还收钱替人守城,但绝不替人进攻。当然了,有时他们也会仗义出手、保护弱小。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很容易理解墨家消亡的原因:
第一,战国以后2000年中最适用性最广的儒、法,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墨家则是立足于普通人的福利;
第二,墨家的绝大部分主张,都不适合地主阶级的心意:反对享受、反对特权、反对世袭、反对扩张战争......
第三,墨家组织严密、有自己的规则,不依附权贵与统治者,在大统一时代无异于游离于体系之外的“非法组织”;
第四,墨家虽然理想崇高,但过于艰苦,但凡有条件,但部分人都不愿意参与其中。的在《》中就评价墨家“俭而难遵”。
此外,据称在墨子死后,墨家分类成了三派,互相之间并不服从、甚至还会发生对立,这也加剧了这一流派的衰亡。
但墨家的一些思想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
“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在后世大统一王朝的初创期,那些英明之主基本都会采用墨家“强本节用”的主张,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往往能凭此创造盛世;
墨家的一些核心精神被其他流派所汲取。比如成书于战国末年的《礼运》就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墨家的“大同”观,在其之前,儒家并无这一理念。
此外,后世的“侠”,也像极了墨家的继承者。但“侠以武犯禁”,这种独立于之外的力量,在西汉时就遭到了历任统治者的残酷打击。
实际上,只要生产力、社会资源存在限度,人类就会存在阶级,墨家的大同观就很难有生存、发展的土壤,但这并不阻碍它的伟大,这毕竟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