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临死前已经把控了朝政,为何不敢称帝呢
我们都知道,曹魏的辉煌并没有延续上百年,,把天子视为掌上玩物,没想到自己的子孙也有同样的命运,子孙们甚至要和火拼,最后曹魏被司马昭斩杀,说起来真是悲壮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曹操时期,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他虽然才华出众,但和其他曹魏老臣相比资历太浅,但随着老臣们渐渐去世,司马懿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最后,在他生命终结之前,他终于拿到了自己梦寐的权力,据记载,司马懿在发动之前,他已经被宗亲们架空了,甚至遭到了总亲们的监视,手里没有实权,更别说是兵权了,那他怎么会成功篡权呢?
说起来成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司马懿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是曹氏宗亲的强权政策反而帮助了司马懿。
从时期开始,司马懿的势力就慢慢积累起来了,他还有一个叫的好友,为了帮助曹丕削弱宗亲们的权力,他们一起探究出了度,论才定品,要根据才能得到官职,这让很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宗室子弟傻了眼,这样的一个制度让很多当时出身落魄的士人得到了做官的机会,司马懿和陈群则是主要负责人,这些士人他们会感谢谁,当然是司马懿和陈群了。
也因为如此,司马懿和陈群获得了天下读书人的尊敬,很多青年才俊都尊称司马懿为老师,在大事上也和司马懿站在一起,钟会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青年才俊之一。
在陈群过世之后,大多数在曹魏当官的读书人多多少少都和司马懿有些联系,这也是多位皇帝不愿去除掉司马懿的原因之一。
司马懿赢得了士人的尊重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将领和军队的支持,而给了司马懿这个机会,和曹休接连吃败仗,让司马懿得到了执掌军队的机会,如果他一直没有上过战场,高平陵之变可能也不会如此轻易成功,在司马懿的军营里纪律严明,虽然也会吃败仗,但大家都非常信任司马懿,在《新》中就过度强调了这一点,甚至在接替司马懿的时候,郭淮等将领甚至说:“只要大都督一句话,天涯海角也会奉命。”夏侯霸也好,曹真、曹休也好,他们代表了曹魏家族,而将领们的表现说明与对曹魏的忠心比起来,他们更希望听一个睿智的大都督的话。
这就是两个前提,一是司马懿获得了天下读书人的支持,二是军中很多将领都很尊敬司马懿,接下来再说说曹氏宗亲的嚣张跋扈。
和、曹操、郭汜一样,在得到绝对的权力之后,真正的天子变成了强臣手中的玩物,就做了当家人,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郭皇后也敢怒不敢言,众多大臣也看在眼里怒在心里,如果曹爽对皇帝毕恭毕敬,司马懿也少了诛杀曹爽的一个借口。
当时曹氏宗亲,尤其是曹爽一族掌握着绝对的权力,整个洛阳城都在曹爽和亲信手里,曹爽是曹家掌门人,夏侯家的领袖则是夏侯玄和夏侯霸,整个朝廷大权都在他们手里,而那时的司马懿已经快七十岁了,给人年迈昏庸的感觉,而且没有任何权力。
曹爽和宗亲们就像是一个班里的前五名,而司马懿就是倒数第一名,曹爽觉得司马懿根本威胁不到自己拿奖状,于是就开始了玩耍。
参观高平陵根本没有必要全都去,而曹爽却带上了所有人,除了自己的兄弟还有各路有头有脸的大臣,那时候比较有权力的大臣可能都是曹爽的人吧,只是把很多官衔低的小官留在了京城,而这些小官恰恰是司马懿的人居多,这又给司马懿提供了条件。
司马懿在朝廷上素来都有威望,没有领导的士兵怎么敢对抗司马懿呢?所以虽然城中有兵,但也会给司马懿让路。
司马懿去找了郭皇后,说白了就是逼宫,郭皇后不得不按照司马懿的意思去做,而且在皇后眼里,曹爽是一个强臣,司马懿反倒很谦逊,这样一个圣旨就出来了。
一面是郭皇后的圣旨,一面是天子,应该天子的话更管用才对啊,确实是这样,司马懿只有三千死士,而曹爽有天子,有大臣,还有兵权,只要他振臂一呼,就可以召集各地军队围住洛阳城,困死司马懿。
事情没有这样简单,刚刚提到了,这个时候忠于曹操的老臣们都已经相继去世了,都是他们的子孙辈的将领,大魏天子也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对于魏的忠心没有那么强烈了,一面是曹爽,一面是司马懿,司马懿的威望甚高,你曹爽把军队召回来万一有策反的后果不堪设想,是围司马懿的还是来打曹爽的呢?而且还有很多瞻前顾后的大臣,司马懿聪明,他说只追究曹爽一人,司马懿给了大臣们免死金牌,而大臣们跟着曹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大臣们的心也盼望着归降,多种趋势下,曹爽并没有火拼,而是以自己的死来保全大局,他对于曹魏也是有贡献的,曹爽可以召集军队勤王,甚至能联合吴蜀两国,或者直接杀掉曹魏皇帝。
但遗憾的是,在司马懿得到大权之后也开始了无尽的屠戮,许许多多能人志士因为喝曹爽有牵连被株连,这和曹操当年的做法很类似,和自己意见不一的人通通除掉,朝廷上剩的人都是拥戴司马懿的人,就这样司马懿变成了第二个曹操,而且他也没有觊觎皇位。
但在司马懿死后,他的子孙们越来越无视曹魏皇帝,后来便发生了司马昭斩杀曹魏皇帝的事情,曹家子孙也很有血性,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彻底废除了曹魏皇帝,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