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刘邦,原因到底是什么?
《》是《·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断,它标志着秦末起义军两大首领和项羽由联合破秦到互争天下的转折点。今天双元制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汉元年(前207年)末,刘邦西入关中,秦王投降,刘邦却并没有占据咸阳,而是将军队撤到了霸上。听闻刘邦先入关中,项羽随即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也向关中赶来,却不想在遭到了阻拦,项羽一怒之下破关而入。自知不敌项羽的刘邦,遂主动向项羽低头认错,而项羽则于鸿门设宴款待刘邦,“鸿门宴”事件就此发生。
项羽入关告发刘邦,刘邦道歉项羽设宴款待
汉元年(前207年)十月,在项羽与仍在巨鹿大战之际,刘邦却已经攻破武关进入关中,见大势已去,遂出城投降,灭亡。刘邦短暂进入咸阳后,在劝说下又退出咸阳,驻军于霸上,并与关中百姓“”。
与此同时,项羽在击败、劝降章邯后,也统帅着四十万诸侯联军杀奔关中而来。但等其抵达函谷关时,却发现关上不仅有刘邦的士兵驻守,而且还拒绝自己入关,项羽一怒之下派当阳君攻破函谷关,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麾下曹无伤却跑去给项羽打小报告,言称“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以秦王子婴为相,并将秦宫奇珍异宝全部占为己有”。联想到自己被拦在函谷关外,项羽顿时大怒,命令士兵做好准备,明日进攻刘邦,定要将其击杀。要知道,刘邦毕竟也算是旧部,死后怀王为夺取权力,不断分化瓦解项氏兵权,项羽杀宋义夺兵权也是因此而起,项羽之所以恼火,其实就是因为他认为刘邦也要脱离项氏自立为王,对项氏起了叛逆之心。
项羽的叔父听说后,因其与张良关系极好,于是便偷偷跑去将此事告知了张良,张良则又转告了刘邦。刘邦自知不是项羽对手,因而连忙给项伯赔礼道歉,表示自己从来没有称王的打算,虽然侥幸进入咸阳,但却什么都没敢动,就是在等项羽前来接手,而之所以在函谷关设兵,也不是为了挡住项羽,而只是为了挡住乱兵而已。
刘邦凭借出色的口才,很快便说服了项伯,项伯则表示,我只能回去帮你劝劝项羽,你最好还是明天一早亲自去给项羽解释,刘邦连忙答应下来。于是,项伯便返回军营,将刘邦的话又转述给了项羽,在他的一番劝说之下,项羽的火气便也消了。
次日清晨,刘邦率领着一百多人来到鸿门拜见项羽,表示自己和项羽合力灭秦,根本没想到能够抢先进入关中,与将军在这里相见,又岂会背叛项羽,这定然是有小人挑拨。项羽则表示,这是刘邦麾下左司马曹无伤所说,如果不是这样,自己也不会生气。项羽见刘邦态度诚恳,便也没有再怪罪于他,反倒是设宴款待于他,于是便有了“鸿门宴”。
刘邦赴宴欲除之后快,项伯助刘邦逃过一劫
项羽之所以恼火刘邦,乃是因为刘邦未经自己同意便有自立为王之心,因此当刘邦放低姿态,亲自前往项羽军营,做出了一番“合理”解释之后,项羽其实已经熄了杀心。“鸿门宴”上要杀刘邦的,其实是看出刘邦志向不小的范增,这才令这场宴会变得。
范增曾言,“刘邦在山东时,入关之后对财物、女色却丝毫不取,这表明其志向不小。而自己找人为其望气,发现刘邦呈现龙虎五彩之景,乃是天子之气。”因此,相较于已经熄了怒火的项羽,范增才是真正想要置刘邦于死地之人。
宴会上,项羽和项伯面东而坐、范增向南而坐,刘邦坐在范增的对面,张良则在项羽对面。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除掉刘邦,但项羽却始终没有反应。无奈之下,范增这才决定自己动手,跑出去找来了项庄,要其进去请求舞剑助兴,然后趁机将刘邦杀死。谁知此计却被项伯识破,他也起身与项庄对舞,并始终用身体保护刘邦,导致项庄始终无法下手。
到了这时,刘邦和张良岂能看不出蹊跷,在刘邦无法起身应对的情况下,张良连忙起身跑出去找到了樊哙。于是,樊哙便如同一个不知礼数的莽夫一般闯进了宴会,但项羽偏偏就喜欢这样的武将,非但没有怪罪,反而赏赐给他酒肉享用,然后樊哙又将刘邦的解释重新向项羽说了一遍,并表示项羽想杀有功的刘邦,乃是因为听信小人谗言。
片刻之后,刘邦起身借口解手,与樊哙离开了宴会,然后抛下车辆和随从人马,便带着樊哙、、靳彊、偷偷溜回了自己军营,并让张良携带了礼物留下向项羽告辞。估摸着刘邦已经返回军营后,张良这才走进宴会,向项羽辞别,表示刘邦不胜酒力,已经返回了军营,并为项羽和范增献上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
得知刘邦逃走,亚父范增,当即砸碎了送给自己的那双玉斗,并对项羽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竖子不足与谋”。而刘邦返回军营之后,则当即诛杀了向项羽告状的左司马曹无伤。
项羽之所以没有杀刘邦,绝非简单的“妇人之仁”
“鸿门宴”可以说是项羽杀死刘邦的最佳时机,如果当时真的杀了刘邦,那么也就不会再有之后的“争霸”了,项羽也不至于落到兵败垓下、乌江自刎的下场了。因此,很多人都认为项羽不杀刘邦,实在是“妇人之仁”。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项羽对刘邦没动杀心。以项羽的性格来说,如果真的对刘邦动了杀心,那么刘邦绝无生还的可能。但正如前文所说,项羽之所以对刘邦恼火,乃是因为听了曹无伤的话后,认为刘邦背叛了自己,背叛了项家,想要自立为王。要知道,项羽的人生目标始终是霸业而非帝业,因此对于刘邦称王他其实并不反感,但对于刘邦不将自己放在眼里自立为王,却是极为反感的。
也就是说,你刘邦想称王可以,但必须经过我项羽的同意,或者说必须由我项羽来封。其实这也是牵扯到刘邦站队问题,毕竟此时项羽与怀王熊心已经基本相当于决裂了。因此,当刘邦姿态放低,表示仍然愿意听命于项羽后,项羽便也就熄了杀心。
其次,项羽杀死刘邦的后果。鸿门宴上的项羽虽然实力强劲,但他此时却更像是个诸侯盟主,他的实力在各路诸侯中或许最强,但却还没有强到足以藐视各路诸侯的地步。因此,项羽是否诛杀刘邦,还必须考虑其他诸侯对此的看法。
如果刘邦始终不低头,坚决自立为王,那么项羽将其杀了影响自然不大。可如果刘邦已经低头认错,并表示了臣服,而项羽依然将其杀死,那么会让其他诸侯王怎么想?这种随意屠杀一方诸侯的做法,无疑会让各路诸侯离心离德,甚至暗中联手对抗项羽,这点他不能不考虑。
最后,项羽对消灭刘邦没把握。“鸿门宴”之前,项羽虽然拥兵达四十余万,但实际上却是由自己的兵马和诸侯联军所组成,其中本部兵马只有原属于宋义麾下的五万兵力,即使“”后有所扩充,应当也极为有限,就算加上蒲将军和的两万军队,其麾下总兵力应当也不超过十五万人,甚至不足十万人。刘邦麾下军队的战斗力固然不如项羽,但那十万军队却是刘邦实打实的私兵。
“鸿门宴”前后,刘邦和项羽的势力其实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项羽手中兵力虽多,但由于嫡系相对较少,因而不敢轻易对刘邦动武;刘邦虽然有一定自保的本钱,但由于战斗力较弱,也不敢轻易惹怒项羽。因此,才有了刘邦低头认错,项羽设宴款待这个结局。
综上所述,刘邦之所以能在“鸿门宴”逃过一劫,其实很大程度源于项羽并未对其动杀心,但却并非是项羽“妇人之仁”,而是综合考量后的决定。项羽设“鸿门宴”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刘邦向项羽赔罪之后,项羽对其设宴款待罢了,而这场宴会之所以惊险,更多源自于范增的谋划,否则刘邦岂能轻易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