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要立下“白马之盟”,起到了什么
从底层打拼成为至尊的,其手中权力的含金量并不是很高。在打天下时他为招揽人才曾经发布过一道诏书,希望天下贤能从我游,语气近乎于恳求。到了他曾孙时,就没必要这么了,直接以命令的口吻让手下推荐引进人才。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汉天子已经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刘邦生前为改变这种情况推出了著名的白马之盟。这是个口头邀约,而没有行诸文字。很显然,对刘邦来说,这不过是个权宜之计罢了,立下文书形成法律契约,等于是把手中的剑倒过来把剑柄给了对方,是万万不可的。
根据散见于汉书中的材料,白马之盟的内容大约包括了三部分,非不王,非有功不侯,违反约定则天下共击之。王侯功臣构成了刘邦江山的统治基础,他可以将有野心的对其构成威胁的个别王爷如等人除掉,但却从来没有对从龙元勋下毒手,这也是后世所的的刘邦宽带开国元勋。
非刘氏不王,确定了拱卫刘氏江山的诸侯王的权力,这也意味着把功臣阶级彻底排除在诸侯王的范围之外。非有功不侯,确定了功臣阶级的权力,同时也意味着帝王不得以自己的意志给亲戚宠臣随意封侯,稀释功臣享受的权益。功臣和王侯要保证对天子的忠诚,天子则不能凭借至尊的身份在划好的权力范围之内随意侵入。具体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诸侯王分封到各地,在辖区内享受着土的权力。自上而下的政府则由功臣阶级把持,皇帝不能过多染指。具体体现这一政治安排的莫过于萧规曹随中了。曹参原本在外地当官,听说去世,就整装待发,准备回到长安继任丞相。他为什么对自己能出任丞相这么自信呢?因为他是排名大第二的功臣,萧何之后就属于他了。果然,汉庭很快就下达了对他任命书。
但是君王的权力是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的,他不可能永远安于做一个只满足于享有有限权力的虚君。到了时,经过几十年的权力更替,皇帝已经具备了足够打破规矩的实力。尤其是在成功平定了之后,使得景帝的威望空前高涨。
汉景帝先试探性的任命自己的两个小舅子为侯爷,遇到了丞相的反对,他还言辞凿凿地当众背诵白马之盟非有功不侯的内容,让景帝吃了个哑巴亏。但是景帝并没有放弃尝试从功臣阶级手里收回行政权的努力,很快他又找到了第二次机会。这次要给无功人员封侯的是五个从匈奴投降过来将领。景帝说封他们为侯可以怀降远人,但周亚夫坚持白马盟约,还说如果给他们封侯的话从今以后教导臣子要守忠贞之节的思想工作就不好开展了。但这次景帝没有让步,即使最亚夫以辞官相威胁。
如果说景帝是成功打破了功臣阶级对政府行政的垄断权,那么武帝则是把政府行政权完完全全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其标志性事件就是的入相封侯。汉朝自开国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必须是侯爵才有资格成为丞相,其实就是刘邦白马之盟给功臣阶级画好的大饼,只不过这快饼是真实有效的。现在,公孙弘在成为丞相前并没有封侯,而是当上丞相才封的侯,这意味着爵位官职已经牢牢掌控在武帝手中,成为他驾驭臣下的两把利器,而曾经刘邦须臾不可离开的两大支柱——功臣和诸侯王都已被强行赶下舞台中央,成为了过去式。
当然武帝获得的胜利也只是暂时性的。随着豪门望族和世家大族的兴起,大汉舞台上新一轮的权力博弈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武帝极其子孙后代穷其一生也无法消除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