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真的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吗?真相如何?

世界历史 2022-07-27 11:51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我们都知道传里,梁山第一任寨主是白衣秀士王伦。的作者为了衬托“好汉”们的高大完美,给王伦加的脸谱是“嫉贤妒能”。王伦真的是这样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先看杀害王伦时给王伦定的罪名——“量你是个落第穷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水浒传》第十八回)

  拜托,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什么时候需要“文学”素质了!?的文化水平肯定不如王伦吧。——我们发现,林教头时很有些“英雄”风韵,相反占理时反而怂了。

  “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水浒传》第十八回)——林冲第一次上山时就看到了“见座大关,关前摆着枪、刀、剑、戟、弓、弩、戈、矛,四边都是擂木炮石”“四面高山,三关雄壮,团团围定。中间里镜面也似一片平地,可方三五百丈。靠着山口,才是正门,两边都是耳房”。我们不懂军事学,但这番布置,在当时的,作为一个孤岛的防卫系统而言,已经是具有一定水平的了。

  难道这番布置都是他们安排的吗?作为一个大寨主,但凡没有两下子,杜迁宋万他们能俯首听命吗?

  往远说,林冲自己应该有体会,对待他和一般配军的不同待遇——同样是大官人破格热情资助的对象,您林教头就是“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人家王伦就是“无大量大才”——这双标玩得未免太无耻了吧?

  所以林冲这番杀人理由,很容易让人想起“狼吃小羊”的故事。

  那么,对王伦的水平应该怎么评价呢?他最后的结局又源自何处呢?我们说,王伦是一个“半截子”的王者。

  他有一个能够在梁山小环境立足的基本素质,而缺乏更大规模的企图心,因此他努力维持现有的格局,对于一切可能打破平衡的因素有着足够的敏感度。

  林冲来投奔,细致分析起来,王伦面对的是这么两个问题:

  1.林冲“因被陷害,刺配沧州,那里又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争奈杀死三人”——收留他会不会引发直接攻打梁山?这是个概率各半的事件,但总是应该纳入考量范围的。

  2.“他是京师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一个、路数不清而本事高一头的存在,势必打破现有格局。

  而且王伦是在名利场中混过的人,深知林冲这样的人物,平日里很重视自己“武术行家”的人设。于此落魄之时,不得不“矮檐下低头”,,难免瞧不起武艺不如他的人。

  即使他不会争夺寨主的位置,但其情绪在整个山寨的弥漫却难以避免,山寨的平衡也就很难确保了。这并不是王伦个人的问题,还涉及到杜迁宋万等人。

  对于一个不打算做大做强的山寨,林冲的能力对山寨发展的推动,与其可能带来的危机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了王伦,似乎谁也没有看到这一点。他对待林冲的态度,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而不是简单的“嫉贤妒能”。

  这就是王伦那“半截子”王者的素质,也就是他比别人强的地方。在梁山几任寨主中,他的总体思维水平,固然没法和相提并论,但比起大权旁落还傻乎乎乐的晁盖,无疑高出一头。

  但接下来,王伦就暴露了他另外“半截子”气质了。在具体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表现就是个青铜,采取的都是最笨拙、最埋下隐患的办法,不但没有消弭反而扩大了潜在危机。

  首先,他自己的思考,就拿到了公开场合来嚷嚷——这当中缺少了一个小范围会议陈明利害、传导思维的环节,导致了后来的严重后果——几位副手一致反对拒收林冲。(当然,这里面也有直接带着林冲上山,没有给王伦开小会时间的因素,但这个问题根本上讲也是王伦自己造成的,后文详述)

  接着是企图用“五十两白银,两匹纻丝”打发林冲,遭到傻乎乎的副手一致反对。

  到了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收留林冲了——一来是“柴进面上却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更重要的是几个副手的因素。尽管他们对山寨愿景的看法,也和王伦没什么区别,但是却都缺乏上述深层次考量的敏感度,只知道“这位又是有本事的人,他必然来出气力”,很傻很天真地认为“山寨中那争他一个”,生怕“见得我们无义气,使江湖上好汉见笑”——这么一嚷嚷,不收肯定是不行了。

  收是肯定得收,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把危机消弭掉。

  其实到这个时候为止,王伦后来的死因恐怕还没有完全建立。

  但是,接下来的“投名状”戏码,加上那句“与你三日限。若三日内有投名状来,便容你入伙;若三日内没时,只得休怪”这生硬的言语,则几乎安排出去了自己的半条命。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又是“柴大官人”推荐来的,而如今面对的待遇,与其上山前的自我期许之间的心理落差,恐怕不比笔下的庐山瀑布少。

  那么我们把镜头拉回到傻乎乎的副手力挺林冲、不得不收那个桥段——这个时候不用“投名状”,应该怎么处理呢?

  直接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恐怕已经来不及了,“五十两白银,两匹纻丝”已经把事情搞尴尬了,总要做个铺垫,把事情圆回来。

  林冲平日里应当一贯以自己的武艺为豪,谁真真假假地赞扬过他几句,林冲就有那么几分引为武术知己的自作多情。

  这时候王伦完全可以“曲则全、枉则直”,把“投名状”变个样子——比如“小可久闻教头武艺,今日三生有幸,愿一睹英雄风采”,让林冲当场练一趟,接着再说几句“武艺超群、海内无敌”。这样林冲心中的一丝怨气也就能消弭大半,而且会认为:前面王伦拒绝他,主要是不了解他的实力。这样林冲就会回到“棒打洪教头”那个场景,王伦的形象也就和柴进有几分相似了。

  只要过了这一关,林冲在梁山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畜无害的存在了——可惜,这都是我们的思考,王伦终于以他那“半截子”青铜气质耽误了事情。

  事情已经办砸了一部分,那么是否还有挽回余地呢?有。

  虽然林冲是靠着那“半截子投名状”勉勉强强、满怀愤懑留下的,但是毕竟第四把交椅还是坐上了。剩下的日子里,王伦有的是时间继续观察林冲。

  如果王伦具备完整的王者气质,他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观察出来:林冲是一个“学成武艺、货卖识家”的人物,他的理想就是自己的本事为人赏识和使用,同时他也是一个无自立能力、得靠别人领着上道的人物——我们知道林冲是什么样子的:老婆被辱都不敢吭声,得等来见义勇为;百般受虐也不敢反抗,得靠鲁智深临危救命;面对臭手还不敢扬威,得要柴进反复动员。

  这么一个人,天长日久不可能不暴露其以上特征。如果王伦能够看出这一点,那事情就非常简单了。可以放心大胆,让林冲抡圆了显本事、秀功夫,负责练兵——林冲的存在感一旦被激发,接下来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情绪。而且无需担心林冲在喽啰中有了威信——他虽有抵挡万人之力,却无统率千军之能,再有威信,自己也挑不起头,真正的人畜无害。这样做下来,喽啰们敬佩的只会是林冲的武艺,同时还会给王伦带来“知人善任”的人设光环。

  可惜,这还是我们的思考,王伦那“半截子”青铜气质,导致他傻傻地反其道而行之,用别人一眼就看清楚的直截了当招数,处处排斥林冲,让林冲满怀的愤懑越来越深重。终于,在又一个(或者说两三个)能领着他上道的人物出场时,林冲发作,王伦挂了。

  最后,我们来谈王伦的另一个“慢性”失误。

  对于一个小富即安的山寨,外来“能人”的能力对山寨可能带来危机——王伦看到了这一点,但是这种思维的敏感,似乎从始至终只是在他自己头脑中盘旋,一直没有通过某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导给几位副手并在他们头脑中形成定式。

  平日功课不到位,关键时刻几位弟兄就只看见“能人”药效、看不到副作用了——朱贵没有事先通报请示就把林冲领上了山,造成了一种很难堪的局面,杜迁宋万还跟着摇旗呐喊,结果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而且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林冲这个事过后,王伦不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消化”林冲的愤懑,而且从思维和制度两方面都没有对“山门大开”的局面进行整顿。结果后来在晁盖面前,朱贵几乎把林冲的戏码重演了一遍,只是因为人太多,加了一个“急写了一封书呈,备细写众豪杰入伙姓名人数”(《水浒传》第十八回)的环节。

  而王伦在没有了解来者实力、背景的情况下,丝毫没有吸取“请神容易送神难”的教训,照样放任朱贵把人领上了山——晁盖他们如果仅仅到了朱贵酒店,恐怕武力值再强也很难打上梁山——王伦好像每次总得见到真人后才考虑后果,而且总觉得花几个钱加上诚恳态度就可以把人打发走。

  于是,放人上山以后的王伦,就没有以后了。

  演义里有一句话叫“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御备之策”(《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如果抛开具体情境,这后半句倒是很适合王伦时代那小富即安、无有远图的梁山。说到对他们造成威胁的“大国”,官府征剿倒在其次,主要是这些纷至沓来的“英雄好汉”。

  只是作为这个“小国”之主,王伦空有精细深入的思维,配套而来的却是粗糙笨拙的操作,这也就是他这“半截子”王者的悲剧所在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