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仲提出了十条治国之策,为何纣王没去实施呢
众所周知,纣王是十分惧怕的,闻仲是托孤老臣,看着纣王长大的。而且赤胆忠心,纣王敬畏他如父。他也是唯一一个能够约束纣王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闻仲平定叛乱班师回朝后,听闻了纣王的种种不堪,十分震怒。当下与诸位朝臣商议,草拟了一份奏章,提出十条治国建议。这原本是的最后一线希望和曙光,然而,未等纣王实施落实,闻仲就又去远征了。这十条建议竟不了了之,半途而废了。
其实,闻仲若真能坐镇朝歌,亲自监督纣王行政,或许商朝也不至于一败涂地,灭亡得如此快,可关键时刻,闻仲却选择了逃避,这是为何呢?他在惧怕什么?
1、闻仲的十条治国之策
除了闻仲的能力和威望不容置疑,我还对他的天眼十分感兴趣,原以为闻仲的天眼如同的天眼,具备一定的法力和能力。应该能够降妖除魔吧?如果真有此法力,就可以用隔山打牛的方式把妲己置于死地了。
但全书看下来,也未见那天眼有什么实际作用,那只眼竟完全是一个摆设,只是在发怒的时候睁一下,却也危及不到任何人。这样看来,那天眼完全是、多此一眼。并没有什么实际功能啊!至于能辨忠奸善恶,俩眼就足够了。
算了,不讨论闻仲的天眼了,言归正传吧。闻仲气势汹汹扬言要肃清奸佞,重塑朝纲,最终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咱们先看看闻仲向纣王提了哪十条建议,原著原文如下:
第一件,拆鹿台,安民心不乱;第二件,废炮烙,使谏官尽忠;第三件,填虿盆,宫患自安;第四件,去,掩诸侯谤议;第五件,贬妲己,别立正宫,使内庭无蛊惑之虞。第六件,勘佞臣,速斩、尤浑,而快人心,使不肖者自远;第七件,开仓廪,赈民饥馑;第八件,遣使命,招安于东、南;第九件,访遗贤于山泽,释天下疑似者之心;第十件,纳忠谏,大开言路,使天下无雍塞之蔽。
闻仲宣布完这十条治国之策,可把费仲尤浑气坏了:“这是谁啊,这么猛?连罪名都不给自己定,就要把他们给杀了?凭啥呀?我们不服。我们要为自己申诉。”
费仲当即出班与闻仲理论,说闻仲胆敢胁迫君主以下犯上,论罪当诛。闻仲问道:”你是谁?什么官职?”费仲更生气了:“哦,合着你都不认识我们,就要把我们给杀了?这是谁在背后挑拨,说我们的坏话啊?岂有此理!”于是自报家门:我就是费仲。
闻仲一听,撸袖子便打,直接把费仲打得得鼻青脸肿。尤浑一看当时就不干了,好哇闻仲,居然只打费仲不打我,看不起我咋地?于是凑上前来怒道:“君王面前,你岂敢擅自殴打朝廷命官,目无君上?”
闻仲又问,你是哪个?尤浑道:“尤浑是也。”闻仲一听,暗笑:“好极了,凑齐了。来人,把二人拿下,推出午门斩首!”
费仲尤浑被殿前武士推出午门,就等纣王一声令下了。纣王却全程默默不语,内心暗埋怨费尤:“烧饼糊了不看火候,你也不看看这是谁,连我都惧怕三分的闻仲太师,你们都敢惹,真是自取其辱。”
只是,纣王也不能果真把他们杀了呀,连罪名都没有呢,怎么能“乱杀无辜?”除了妲己,就剩这俩人是纣王的开心果和解语花了,怎么能说杀就杀?原文继续:
纣王怎肯杀费、尤二人?纣王曰:“太师奏疏,俱说得是。此三件事,朕俱总行,待朕再商议而行。费、尤二臣虽是冒犯参卿,其罪无证,且发下法司勘问,情真罪当,彼亦无怨。”闻太师见纣王再三委曲,反有兢业颜色,自思:“吾虽为国直谏尽忠,使君惧臣,吾先得欺君之罪矣。”
看了吧?这就是闻仲为何不等纣王落实这十条建议,就匆忙带兵去平定叛乱的真实原因。因为他看出纣王惧怕自己,内心里有些惶恐。自己虽是忠言直谏,却也有胁迫君主之嫌。这弓弦绷得太紧恐怕要坏事。
所以,原本可以让去平定叛乱的事,闻仲却偏要抢着去。黄飞虎本来就是武将,由他去平定叛乱正合适,让闻仲留下来监督约束纣王行政,也算是各尽其才。可闻仲竟然临阵脱逃,远离朝歌了。
他不忍也不敢再逼迫纣王,最好是保留着纣王的这三分惧怕,见好就收。否则,一旦纣王被逼急了,翻脸不认人,他也难以下台。本事再大你终究是个做臣子的,难道还敢与纣王掰手腕吗?于是乎,十条治国之策,最后竟落得个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不了了之了的下场。